常欽 吳麒洋
種地劃不劃算,全看怎么干
常欽 吳麒洋
“種地成本越來越高,增產不增收”“家里忙活一整年不如外出忙活一個月”,于是出現“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種地究竟劃算不劃算?最終要看單位土地的實物產出和價值產出。河南農村科技小院以實用技術連接農民的地塊,使農民嘗到了技術服務帶來的甜頭。

科技小院農業科技田間培訓會資料圖
“以前,俺這里的地,一畝小麥產900斤,玉米一畝產1200斤,算下來一畝地兩季能賣2000塊錢,除去種子、化肥、澆水成本700塊錢左右,再加上土地流轉費用、人工費用,想賺錢很難,誰敢包地種糧食?”這幾年,和村民合伙流轉了500多畝耕地的李文濤,心一直懸著。在河南禹州人均不到3分地的康城村,村民李文濤算得上十里八村一位數得著的種糧大戶。
還記得今年5月上旬見到李文濤的樣子。當時,56歲農民李文濤蹲在地頭望著眼前正在抽穗的麥田,滿面笑容:“今年穩賺,看這麥一畝能產1200斤,收麥企業早都下了訂單,每斤比市場價高一毛錢哩。”李文濤說,“這還得感謝在俺村的科技小院。”
“現在咋施肥、咋澆水、咋滅蟲……都有科技小院指導,種地成本下來了,收成上去了,要不誰敢包恁多地?”
李文濤所說的科技小院是由河南農業大學牽頭、地方農業部門協同成立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長期派駐專家和教授,24小時接受種植戶咨詢,解決科技服務農業最后一公里問題。據了解,科技小院選址在駐地村委會大院,設有辦公室,配備專業檢測工具和實驗儀器。目前,河南已建立3個基地,根據不同地域特點,為訂單種植、大戶管理、經濟作物等提供個性化服務,一般輻射周邊10公里內的村莊。
“河南禹州農村的基本情況,是我國農村耕地的一個縮影:人均耕地少,灌溉條件差。要想節本增效,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在優質、高產上做文章?!鞭r業部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組成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葉優良博士說。
6月小麥收割,李文濤的500多畝小麥平均單產1140斤,這讓李文濤合不攏嘴?!斑@個產量對于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大戶來講,在許昌地區很少見,在河南也不多見?!比~優良說。
河南禹州的科技小院建立于2012年,門口掛著“莊稼110電話”??党谴宕迕袼螄鵂N說,方圓10多公里都知道俺村有個能給莊稼瞧病的科技小院,村民們覺得專家教授和學生們都是自己村里的人,親著哩!
“種了那么多年蒜,頭回聽說要拌種,少施化肥增加有機肥。以前覺得多施肥才會長得好,現在化肥農藥用得少了,大蒜照樣長得好,也不怎么生蟲?!焙幽翔娇h裴村店鄉陳樓村蒜農孟中興說。
60畝大蒜,一畝地利潤1萬多元,加上收購的大蒜,賺了100多萬元。在裴村店鄉,蒜農們都知道陳樓村出了個“孟百萬”。眼前的“孟百萬”皮膚黝黑、說話粗獷。因為種大蒜收成好,孟中興購置了一輛20多萬元的轎車。
“受天氣影響,今年大蒜產量普遍降低,但我種的大蒜產量不低。”孟中興說,“省里農業大學和縣里農業局專家技術指導,俺按照他們說的來,要不咋會成孟百萬?”自2013年科技小院到杞縣以來,孟中興一直是科技小院的“鐵桿兒粉”。
“大蒜迷”杞縣五里河鎮賈洼村張磊,以前從沒有想到科技能讓“土生金”。2014年,張磊種了90畝大蒜,當時科技小院培訓種植技術的時候,張磊不以為然,覺得自己種了那么多年蒜,不需要別人來教。結果,因管理不當,加上病蟲害發生,當年他種的40畝早熟蒜嚴重減產,看著別人接受指導的地塊大蒜收成不錯,張磊后悔沒聽科技小院專家的話。
2015年,種的蒜一向“又丑又不好賣”的張磊接受科技小院專家指導,一口氣種了140畝大蒜,施肥、灌溉、田間管理跟上之后,甩掉戴了多年不會種大蒜的“帽子”,“可算打了一個翻身仗?!睆埨诘乃獾仄骄a濕蒜3200斤,因為品質優良、口感色澤突出被收購企業搶購一空。
杞縣農業局工作人員石秀良說,“全縣經濟作物近100萬畝,其中大蒜種植面積近45萬畝,是經濟作物的大頭。”經測算后,每畝大蒜在技術指導跟蹤下可增產近500斤,直接增加經濟效益2000元左右。
跟禹州不同,杞縣科技小院重點把科技服務放在了經濟作物種植上,為種植戶提供定制化免費技術服務。
“引導農民科學用肥用藥、提升作物品質,探索在農戶和企業之間開展訂單式種植,形成農資選用——種植管理——收購——加工——貿易的全產業鏈循環,將科學種植和定向銷售緊密結合,減肥減藥保障農產品安全,也為企業解決需求難題?!边@是河南科技小院在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來的服務方向。
河南實佳面業董事長石紅松介紹,企業每天需要千余噸小麥,沒有小麥來源,只能停產,科技小院在企業和農戶之間架起了信息服務的橋梁,對穩定生產幫助很大。
“我們的合作伙伴里,河南科技小院是建得最好的,為科技小院在全國的推廣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李曉林說。8月中旬,在昆明召開的全國科技小院交流會上,河南科技小院的經驗引起全國農業專家的重視。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倡導創立科技小院,目的是讓學生扎根一線,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葉優良認為,省屬農業大學開展農技服務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農民歡迎,效果不錯。”
葉優良表示,科技是農業第一生產力,通過測土配肥等一系列實用技術的推廣,避免造成耕地污染的同時,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綠色安全農產品供給,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打開了通道。
李曉林說,種地劃算不劃算?最終,還是要看怎么干。河南農村科技小院服務的延伸,正在贏得越來越多農民的喜愛。另外,在科技小院,專家和學生們“入戲很深”,為開展農技可持續服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