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奇民
抓產業建基地著力探索精準扶貧、產業扶貧新路子
常奇民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靳克文(左二)、濮陽市委書記何雄(右二)在臺前縣打漁陳鎮棗包樓精準扶貧就業基地調研
今年以來,臺前縣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實的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理出了“全黨抓扶貧,重點抓產業,關鍵抓精準,核心抓就業”的思路,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把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轉變工作方式、創新脫貧途徑,打造與光伏扶貧、電商扶貧、農業產業扶貧相結合,集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于一體的精準扶貧就業基地,成功走出了一條“造血式”產業扶貧新路子。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首在精準,抓好精準識別、摸清貧困底數,是脫貧攻堅戰役中的“首戰”,必須花大力氣,取得勝利,為精準扶貧、精準施策打下堅實基礎。臺前縣以精準識別“回頭看”為契機,重點在號準“貧脈”上下功夫,按照“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動態管理、全面詳盡”的原則,秉承“多報一人是瀆職、少報一人是失職”的理念,嚴格執行“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工作法,多次組織縣、鄉、村三級干部逐村逐戶調查核實貧困人口,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不錯不漏,經得起群眾的評議、上級的檢查、歷史的檢驗。全縣共識別出貧困戶13548戶、貧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貧困底數,建立起戶有卡、村有檔、鄉鎮有簿、縣有平臺的“四位一體”貧困戶信息臺賬。精準扶貧,找準癥結、對癥下藥是關鍵。對精準識別出的貧困戶,通過走訪調研和分析研判,發現有53%左右的貧困群眾由于照顧孩子、贍養老人或者超過招工年齡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針對這種現狀,今年5月以來,在充分調研和多方論證的基礎上,把產業扶貧和轉移就業有機結合起來,依托羽絨及服飾加工、機動車零部件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在貧困村建設一批精準扶貧就業基地,把扶貧車間搬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成為臺前縣精準扶貧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實現了群眾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增實力、精準脫貧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縣新建精準扶貧就業基地64個,改造提升60個,總數124個,吸納8090人就近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238人。據估算,每名貧困人口在就業基地務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個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業基地務工,就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在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建設上,按照“縣級主導、政策激勵、鄉村主動、部門聯動、企業行動”的思路,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四個統一”和“三個明確”。“五個結合”:一是從產業上,“種養加”相結合。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種植、養殖、加工項目,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以及與全縣主導產業相吻合的項目。例如,羽絨及服飾加工、機動車零部件加工等產業,在吸納更多貧困戶就業的同時,壯大主導產業。二是從選點上,緊密與貧困群眾生活相結合。優先把就業基地建在貧困村,尤其是建在貧困村的學校、幼兒園、村文化活動廣場附近,不僅可以實現貧困戶持家、就業“兩不誤”,而且能夠解決企業“招工難、用工貴”問題,同時吸納農村閑置人員就業,群眾實現了物質和精神生活“雙豐收”,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從建設方式上,堅持新建和改造相結合。在新建就業基地的同時,充分利用閑置的學校、倉庫、民宅等現有資源進行包裝改造提升,有效節約資源。四是從長遠發展上,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相結合。搶抓臺前縣是“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機遇,把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建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通過電商網絡平臺把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充分利用臺前縣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光伏扶貧工程重點縣”政策優勢,在就業基地房頂等空間上發展光伏扶貧產業,每個基地光伏發電站能帶動20戶深度貧困戶通過資產收益脫貧,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從夯實基礎上,與“智慧黨建”工作相結合。把黨建遠程教育站點向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延伸,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宣傳上級扶貧政策、脫貧致富典型等內容,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群眾決戰貧困的決心和信心。“四個統一”:就是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筑規格模式、統一建筑材料、統一標識。規劃設計統一由住建部門制定,建筑結構統一為鋼構,外觀面板為淺灰色橫條紋PU板等,保證了就業基地建設的質量。“三個明確”:一是明確實行以獎代補。對符合就業基地建設標準、項目引進和貧困人口就業比例等條件的,進行以獎代補。7月份,拿出1270萬元對第一批26個就業基地進行了獎補。二是明確就業基地產權。規定基地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由所在村委會管理。三是明確租金使用。就業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設、維修外,可對無勞動能力或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救助。
一是扶志氣,增強脫貧信心。深入開展黨員干部聯村包戶精準扶貧活動,建立單位聯村、干部包戶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切實解決貧困戶就業缺信心、創業畏首畏尾等問題。全縣9個鄉鎮、99個縣直單位、1832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村戶實現無縫對接。二是扶技術,提高脫貧本領。為破解勞動技術難題,積極整合“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對貧困勞動力進行免費集中培訓和送技術上門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目前,已舉辦就業技能培訓班36期,培訓貧困人口4399人次,轉移就業3700余人。三是扶項目,增強基地發展活力。實施“百企萬戶”產業扶貧工程,鼓勵企業投資扶貧就業基地建設,對吸納帶動1個貧困人口年收入1.8萬元以上的,獎勵5000元;年收入1萬~1.8萬元的,獎勵3000元。目前,124個就業基地均有企業入駐。實踐證明,建設精準扶貧就業基地是一條符合臺前實際、能夠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多方共贏的扶貧新路子。
一是加強領導重統籌。在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建設工作中,實行縣委常委帶頭、縣級干部帶頭、各級各部門“一把手”帶頭的“三個帶頭”工作機制,現場督導、現場指導就業基地建設、項目入駐等工作,協調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齊心協力,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建設。二是整合資金強基礎。根據《河南省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實施辦法》要求,按照“渠道不變、精準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則,加大資金整合和資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貧資金11165萬元,專門用于脫貧攻堅工作。三是督導考核促成效。由包鄉縣領導和“一創雙優”活動辦、扶貧工作督導組、督查局等部門加大督導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會、半月點評制度,在鄉鎮之間開展對手賽、聯手賽活動,將督查評比結果納入年終考核,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充分調動各級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作者為中共河南省臺前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