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毓民
寶寶哭鬧不休,怎么哄都無效時,有的家長會因此情緒失控而做出傷害寶寶的行為!比如國外一個很可愛的8個月女寶寶,爸爸帶了一個半小時候竟然呼吸心跳停止被送往醫院,診斷為腦出血、骨折等問題,做了半腦切除等手術。雖然經過康復治療情況好轉,但依然留下了癲癇、右下肢無力等后遺癥,而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哭鬧不止被爸爸劇烈搖晃過。
致命的嬰兒搖晃綜合征
搖晃綜合征是因嬰兒受到持續搖晃而對其腦部產生的損害。因為嬰兒頭大身小的生理特征,其頭部體積與重量占全身的比例遠比成人大得多,加上嬰兒頸部肌肉嫩弱,難以支撐碩大的頭顱,較大幅度地搖晃寶寶時,嬰兒的頭隨著動作的擺動,顱內腦組織與較硬的顱骨相撞而出現腦損傷。此時,易發生血管撕裂及腦神經纖維受損。這種癥狀的后遺癥包括頭痛、頭暈、失憶及影響智力,嚴重者因腦部有大量微絲血管爆裂,引致腦部大量出血,可導致癱瘓甚至死亡。
寶寶哭鬧先找原因
小寶寶啼哭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其實這是一種本能反應,他們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只能以啼哭來表達要求或痛苦。大多數啼哭并非疾病引起,而是某些生理上的要求。年輕媽媽要找到啼哭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生理性啼哭
多由饑飽、口渴、尿濕、睡眠不足、過冷、過熱、衣被過緊、飲食改變、蚊蟲叮咬等原因引起。哭的特點是啼哭響度不大,持續時間不長,滿足要求或去除非病理性原因后,啼哭就會停止。常見有下列幾種。
饑餓性啼哭
出生后3周內,大部分健康的寶寶的哭都是饑餓所致。典型的饑餓啼哭是低音調、有節奏、重復一定模式的,先短促哭一聲,然后有個停頓,再短哭一聲,再停頓,此時寶寶張開嘴向四周尋覓,一旦媽媽抱起,頭就會轉向懷里,作吸吮動作,喂奶后哭聲即止。喂養不當也會引起饑餓性啼哭,如母乳過少、牛乳稀釋過淡、晚間限制食量,使寶寶處于半饑餓狀態,引起反復哭吵、頻繁覓食、吸吮手指,長時間會引起營養不良。
疲勞性啼哭
累了就睡,這是寶寶的本能反應,如果媽媽還是一廂情愿地逗他玩,那就不識相了,寶寶會大發脾氣,哭聲一般會很強烈,像“花腔女高音”那樣帶有顫抖。如果把他放在小床上,輕輕拍拍,他會立即停止哭啼,安然入睡。
求愛性啼哭
3個月內的寶寶最喜歡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聲,聞到媽媽的氣味,這是一種要求母愛的本能。這時的寶寶還懷念著子宮內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需要親近媽媽,當被媽媽抱起后,啼哭立即終止。
不適性啼哭
當尿布被尿濕后,有些寶寶就會感到不適,不斷啼哭,直到換了尿布。當周圍環境刺激過強,如強烈的燈光、嘈雜的聲音、突然搖晃,都會引起寶寶煩躁不安的啼哭。如果使周圍環境安靜下來,哭吵就會停止。
病理性啼哭
當寶寶患了腸痙攣、腸套疊、腦膜炎、腦炎、顱內出血、喉炎、佝僂病、腸寄生蟲病等,啼哭時間長且性質異常,此時啼哭往往是疾病的第一信號,家長需帶寶寶到醫院去仔細檢查。常見的疾病啼哭有下列幾種。
腸痙攣:寶寶常見的啼哭原因之一。因添加食物不當、食物過敏、腹部受冷等使腸道平滑肌痙攣收縮致腹痛,患兒有不規則、陣發性反復啼哭,出冷汗,面色蒼白,腸鳴音亢進,常持續數分至數十分鐘,疼痛消失后寶寶又安然入睡,一般狀況良好。
腸套疊:由于腸蠕動紊亂誘發近端腸管套入了遠端腸管,引起腹痛。表現為突然陣發性哭吵,面色蒼白,拒食,持續數分鐘后安靜入睡,間隔十多分鐘又發作腹痛啼哭,不久發生嘔吐和便血。
顱內疾病:如腦膜炎、顱內出血、腦炎,可有高音調尖叫樣哭啼,伴有抽動和昏迷。
腸寄生蟲病:在農村中已會爬的寶寶常會感染腸寄生蟲,引起腹痛啼哭,腹痛時如輕揉腹部,啼哭即止。蟯蟲在夜間爬出肛門,引起肛門口癢,寶寶也會啼哭。
以上寶寶種種啼哭,內容十分豐富,猶如成人的語言,年輕的父母要仔細聽辨,早發現寶寶的要求或疾病。
寶寶哭鬧安撫有法
當寶寶因饑餓和口渴引起哭鬧,媽媽可喂些奶,如果喂完后仍有哭鬧,可再多喂一些,如果天氣熱,可適當喂些水。
如果寶寶是累了而哭鬧,媽媽可抱起寶寶,動作要輕柔,有節奏地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來回穩定地搖動寶寶,使寶寶猶如在媽媽子宮內的感覺。
如果寶寶是因為想親近媽媽而哭鬧,媽媽也可輕拍寶寶,注意拍打的節律可稍慢于心率,并隨著寶寶哭聲減弱越來越輕,直至寶寶入睡。媽媽也可輕輕地撫摸寶寶的臉,這樣也可使寶寶平靜下來。
寶寶若不適而哭鬧,媽媽可換尿布,并注意小屁股的清潔和潤膚,防止尿布皮炎發生。若因環境的噪音引起寶寶哭鬧,媽媽可以關上窗,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此外,有些寶寶一聽到開水龍頭流水聲也能停止哭泣,可能這種聲音掩蓋了其他噪音,媽媽不妨試試。
當寶寶哭鬧不止,疑有疾病引起時,媽媽要仔細觀察寶寶有無嘔吐、腹瀉、便秘、搖頭、氣促、腹痛、嘔吐等癥狀,此時,不要自行處理,需及早到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