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琴(甘肅省博物館,甘肅蘭州730050)
淺談中國古代玉文化——兼論“君子比德于玉”
蔡玉琴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蘭州730050)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內涵。玉作為石之美者,含蓄堅韌,溫潤瑩澤,以至比德于人,稱君子如玉。古人對玉賦予人格化的推崇,也將玉看作君子品德行為所取式的對象,以玉比德的核心仍是以佩玉表示人的品德。
玉文化;君子;道德內涵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玉是尊貴、堅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內涵。玉器的產生是社會文化發展所致。玉的本質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轉化而來的,這個轉化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認識了玉具有比石更多的優良品質,因此,對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玉與石的差別。
距今1萬多年的內蒙古赤峰敖漢旗興隆洼細石器時代遺址、遼寧阜新查海文化遺址及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已經出現玉制的原始工具,被學術界公認為揭開玉器史序幕的先驅。
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出現了農耕、畜牧、制陶、編織、狩獵、捕魚等原始生產方式,這是先民們創造的得以定居生活的物質條件。隨之,人們的精神生活日漸豐富,玉器以其特有的審美價值和象征價值被人們所崇尚與崇拜,其產生也成為必然。
玉器的成熟標志著氏族社會末期社會大變革的到來,象征著王權、神權、軍權三位一體所構成的禮及禮法制度的產生,體現了玉文化的精神價值和中華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后來出現在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和江、浙、滬一帶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像滿天星斗一樣在華夏大地上閃現著耀眼的文明之光。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中,禮儀用玉一直占中國玉器的主流,玉禮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動。玉器是禮神的禮器,非一般人所能擁有,先民們認為它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史前時代玉器種類單調,主要為簡單的工具和裝飾品,制作技藝比較簡陋、粗糙。到了商周時代,玉器品類繁多,造型多樣,工藝技術精致。春秋時期之前用玉者顯示威嚴、高貴和美感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其中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對玉料質地要求的提高和對它的特性賦予人格化的推崇。
戰國時期,由于社會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戰國玉器較之春秋時期玉器品種更加豐富,突破了春秋時期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璜、玉璧、龍形佩、帶鉤等器型,工藝更加精細,玲瓏剔透并多以鏤空、淺浮雕的技法,構思巧妙,造型獨特,裝飾多變,不但有谷紋、云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旋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中的神獸造型作品,均飽含著一種張揚的氣勢,大大增加了玉器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各路諸侯躊躇滿志、意欲爭霸的凌云氣概。
兩漢社會政治相對穩定,思想環境較為寬松。黃老無為、儒家貴玉、道家神仙長生觀念、辟邪厭勝,以及東漢彌漫的讖緯、陰陽五行等各種思想,對玉器的制作和發展均產生重大影響。但當時對玉器的制作并無太多限制,工匠琢玉時較少受到形式、紋飾的束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故而出現了大批經典之作,在玉器紋飾和造型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一個強盛的帝國,國力強大,經濟發達,人民安康。隨著中西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深入交流,從而帶來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玉文化方面,表現為發展受到波斯文化及當時繪畫和雕塑藝術的影響,出現了大量佛教題材,如飛天、玉人、雙鹿、壽帶、鳳等。唐代玉器在中國歷史上不是最繁榮的時代,但其加工技藝已趨成熟,技法簡練遒勁,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氣韻,頗具浪漫色彩,藝術境界高雅、生動。
明代時期,嘉靖、萬歷兩朝接近一個世紀的統治,道教盛行,統治者迷戀長生之術,形成了崇尚迷信、消極茍安的社會思潮。這一客觀現實也反映在玉器工藝上,祈福增壽的祥瑞題材和道教題材大為流行。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政治統一,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各類藝術空前繁榮,其中玉器更為突出。乾隆時期是中國玉器發展的最鼎盛階段,特別是宮廷玉器,呈現出輝煌燦爛的繁榮景象。文化的可繼承性,決定了清代玉器是千年傳統玉文化的集大成者,將玉文化的創作法則和精髓推向巔峰,使精美玉器獲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中國古代玉文化史上最后的輝煌。
自古以來,玉器即成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行為文化、藝術文化、審美文化等最具特色的代表性藝術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極具本質性的特征是陰陽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而陰柔是其主要文化內涵。玉的本質堅利、質樸、溫潤,尤其溫潤(陰柔)是其主要特質。因此,玉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與象征的是中國文化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廣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國人將玉和做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稱君子如玉。孔子《論語》曰“君子溫潤如玉”。炎黃子孫鐘愛美玉,則賦予玉五德,將“君子比玉于德”,故“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女子亦要比德于玉,要冰清玉潔,守身如玉。另外,玉能養生的說法從古至今一如既往,“玉在山而草不潤,玉在河則河水清”,“人養玉,玉養人”,玉與人體緊密接觸,可氣脈相通、輸血潤肺。孔子等人倡導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學說,在春秋戰國的文獻中常見的玉有“德”之論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論,大量現代考古發現成組佩玉的情況,完美地表達和說明了這一學說觀點。
“首德次符”之玉“德”,是借玉料的特性比喻人格的仁、義、廉、信、道等。所謂“符”是指玉的成色和紋飾等。“君子必佩玉”來源于“首德次符”說及“君子比德于玉”說。因為當君子佩上成組玉佩后,若走路太慢就沒有相互沖擊而發出的叮當美玉聲,即所謂“其聲不揚”;若走得太快,則撞擊的叮當聲會雜亂無章,即表示“君子”倫理失道。唯一的辦法是佩玉君子走路時不快不慢,有節奏感,方能使玉佩發出動聽適度的美“德”之聲。君子“必佩玉”發出的聲音,除表示君子已“比德于玉”和“節步”外,亦表示君子為人光明正大,從而防止非正人君子的不道德行為。
《禮記·玉藻》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記載。春秋戰國時代,人們認為佩玉不僅是修身立志的象征,而且是貴族身份、地位及權勢的象征。究其原因,在于貴族們佩戴玉組佩飾后,看上去華美無比,而且走起路來玉佩輕輕敲擊,聲音悅耳動聽。同時,這與當時貴族們所標榜的步態也有關,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顯得氣派出眾、風度儼然,表現出身份的矜持和莊重。
《禮記·玉藻》又曰:“君子于玉比德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這五德高度概括了玉的質地、質感、透明度、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以及堅韌不撓的物理性能。而代表君子身份的大型玉足佩飾,對此卻有更完美的體現。
古代人本來就看重佩飾的象征意義,而戴上玉組佩飾“進則揖之,退則楊之,然后與鏘鳴也”。經常聽到佩玉之聲,則“非辟之心無之入也”,正顯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這樣做,一方面是制度與禮節的約束,也就是說是禮儀制度的規范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的追求。那么,古人為什么要追求佩玉,并且把佩玉作為規范自己行為方式的一種標志?《禮記·聘義》解釋為:“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禮記·聘義》引用孔子的話,從儒家關于人的品格修養的11個方面來解釋玉的品性,認為玉本身具備了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特性。《禮記·禮器》:“大饗其王事與……束帛加璧,尊德也。”《禮記·郊特性》:“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其注疏曰:“享用束帛,帛上又加璧之義也,玉以表德,今將玉加于束帛……之上是以表往歸于德,故也。”這里,“德”的含義有德政、德行的意思,但以玉比德的核心還是以佩玉表示人的品德。
古代君子是什么身份,目前尚無定論,但肯定是在品德修養方面有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嚴格來講,君子泛指一類人,而不是指一個人。君子、玉、道德之間似乎根本沒有任何本質的必然聯系,之所以從古代出現這樣的觀點并且至今經久不衰,是古人對玉的特性賦予人格化的推崇,也將玉看作君子品德行為所取式的對象。這就是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原因,在于用佩戴的玉器表示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同樣,以玉比德仍是以佩玉表示人的品德。
玉器是歷史進程、社會生活、文化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品類,至今,中國人愛玉、崇玉、佩玉仍然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主導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柔和、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柔中帶剛之感,來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因此,玉文化就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姚士奇.中國玉文化[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喻燕姣.中國玉文化研究范疇淺析[J].東南文化,2000,(7).
[3]王晉鳳.淺談中國玉文化及內涵[J].文物世界,2002,(2).
[4]李維翰.君子比德于玉——兼議孔子儒家學說玉之人格觀、道德觀[J].淮海文匯,2008,(5).
[5]朱怡芳.文化密碼:中國玉文化傳統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2).
[6]馬倩.探析“君子比德以玉”觀的文化內涵[J].云南電大學報,2011,(2).
G112
A
1005-3115(2016)16-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