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棋
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當代闡釋與創新——兼論海南省未來發展路徑
王棋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五大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在中國的具體應用,是我黨對以往發展問題的科學總結和有針對性的理論創新,是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現實問題所提出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方向、發展思路、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上承中央精神,下接海南地氣,筆者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基礎上,兼論海南省未來發展路徑,著力探究五大發展理念對發展哲學的實踐與創新。
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海南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發展哲學是對發展實踐、發展問題的哲學反思。發展哲學既是社會發展理論的最高層次,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大發展理念正是在反思中國發展問題,面對當代發展問題的召喚下產生的。對五大發展理念的深入研究和關注,是推進發展哲學研究的動力,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實踐結合的重要切入點。
創新是發展的核心。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的本質精神。創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說是現實的個人在以自然為社會存在的前提下的客觀的實踐行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2]147實踐活動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也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和發展的基礎。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是具有主體能動性、創造性的活動。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現代生產力進步的決定力量。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新的發展。科技,正成為推動今天中國轉型發展的核心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3]創新的本質意味著進步、提升、開拓、變革。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核心要求。
海南省要用創新發展的理念引領未來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升級觀念,解放思想。第一,努力完成省域“多規合一”改革,通過對“五網”、六類產業園區、十二個重點產業、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和千個美麗鄉村的布局謀劃,建立起“多規合一”的長效機制。第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資本化作為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任務的關鍵,重視人才培養,在海南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研發基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氛圍和市場環境。第三,加快推進司法、行政審批制度、財稅體制的改革,用更加健全的體制促進區域的發展,讓廣大群眾更好地在生活中體驗政府的服務和司法機關的公平正義,通過對戰略布局、機制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實現經濟的飛躍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復雜系統和有機整體。協調發展著眼于發展的整體性。社會發展是社會各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發展是社會諸領域全面協調的發展。協調發展的提出正是源于中國社會現狀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的暴露。貧富的兩級分化、區域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失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嚴重不匹配等問題不僅深深刺痛了國人的神經,而且有悖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嚴重妨礙了中國夢的實現。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論是鄧小平同志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還是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協調發展理念,協調發展一直是黨制定政策和發展戰略的重要出發點,是黨面對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特殊的中國國情所作的現實選擇,是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探索。
要實現協調發展,海南省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布局。第一,促進海南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目前,海南貧困市縣和人口集中于中西部地區,GDP和經濟發展狀況東部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未來,加快瓊東、瓊西兩翼發展,建設“大三亞”旅游經濟圈、保育中部生態核心區、建設“海澄文”一體化省會經濟圈,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海南全省的協調發展。第二,形成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以旅游業為主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海南生態優勢和人文風情打造特色產業小鎮和美麗鄉村。吸引外地游客消費,促進當地農民不遠行就能夠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整體性效能的最大發揮。
馬克思雖然從未明確使用過生態學和綠色發展等概念,但從其一開始登上理論舞臺便對生態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深刻地揭露雖然異化勞動造成了私有制,但處處展現生態異化的資本主義必然會被將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相統一的共產主義所取代。生態危機從本質上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危機,主要源自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宗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近代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既為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為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發展問題。長期以來,一種錯誤的發展觀即認為“發展”等于“增長”,“現代化”等于“工業化”,這種錯誤的發展觀往往伴隨的是粗放式的、急功近利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結果造成現今的一系列尖銳的發展問題。例如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平衡和諧發展間的矛盾、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和諧平衡互動發展間的矛盾、人類健康保護權利與自然—生物—生化環境問題及戰爭武力間平衡的矛盾等,人類陷入了發展危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的迅猛增長伴隨的是粗放式發展模式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損耗。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日益緊張,環境問題不容小覷。因此,更要發展綠色經濟,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生態文化和科技。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和諧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尺度,從哲學實質上看,綠色發展是馬克思生態觀的創造性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在談到生態問題時指出,海南省的最強比較優勢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生態立省戰略實施以來,海南要實現綠色崛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發展是海南未來發展的不二選擇。以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海南發展架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將綠色經濟納入海南未來發展布局,構建以旅游業為龍頭,以現代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開辟以低碳、環保、健康為重要特征和標志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422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人類歷史發展是從孤立分散走向整體聯系的過程。世界歷史從一開始就是人們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和交往的歷史。世界市場是空間上的維度,而世界歷史是時間上的維度,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時空關系。世界歷史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經濟的全球擴張使全球性市場逐漸形成。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迫使一切民族都卷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中來。
當前,全球性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開放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發展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勇于承擔國際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全球的經濟治理,才能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實現共商、共建、共享。
海南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自古以來就與東南亞國家貿易往來頻繁。海南面向東盟,在發展新時期,更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探索發展自由貿易園區的可能性。海南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是中國與東盟的“海上橋頭堡”。要以更寬廣的視域和更開放的理念加大與東盟各國各地區的合作力度,推進互通互聯,全面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發展海洋產業、旅游產業、洋浦油氣資源、熱帶農業等多項產業蓬勃發展的海南自貿區,培育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開放型產業體系。以開放落實發展,以開放倒逼改革,落實開放發展理念,提升國際旅游島的對外開放度。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從眾多的思想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強大生命力和深厚學術底蘊的學術流派和社會思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了自身的階級屬性,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168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就是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為最高理想,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高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單個的個體構成了社會整體,參與了社會發展進程,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那么每個個體便理應享有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享有在不斷擴展的社會基本權利體系中平等的權利。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市場經濟必定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勢必要解決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兼容性這一歷史課題。“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共享發展不是紙上談兵,而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內容。沒有共享發展就談不上公平正義。只要還有一片地區、一個縣、一戶人家乃至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保障,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而中國仍有7000萬貧困人口,如何解決社會不公和貧富懸殊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關鍵一環;能否到2020年實現全部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脫離貧困,是能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核心所在。
海南省雖然在1988年就成為了經濟特區,但經濟狀況遠遠低于其他特區,甚至不如很多沿海城市。目前,海南省有47.4萬貧困人口,五指山、臨高、白沙、保亭、瓊中五個國定貧困市縣,300個貧困村。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形成原因復雜,扶貧形勢十分艱巨。針對海南發展形勢,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強調要堅決打贏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2016年1月15日,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對海南省實施精準扶貧提出了具體要求: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發展電子商務脫貧、發展鄉村產業脫貧、實施衛生健康脫貧、實施科技人才引領脫貧、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脫貧、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脫貧、生態移民生態補償脫貧、實施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引導勞務輸出脫貧。這十項措施就好像“十駕馬車”,不僅體現了海南省扶貧的決心,更體現了海南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動搖。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實現海南發展、人民幸福的海南夢的客觀要求,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需要。
發展哲學是發展實踐的先導,五大發展理念深深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中國特殊的國情與矛盾使五大發展理念不僅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國烙印。五大發展理念的主要任務是為解決我國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和現實問題。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實現中國未來的長足發展,一方面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分析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另一反面,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結中國過去的發展經驗,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科學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只是要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最困難的是“全面”。五大發展理念,不是五個孤立的理念,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五大發展理念相輔相成,是引領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要切忌孤立靜止地看待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致力于探索社會發展、人的發展以及在人的前提下自然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五大發展理念圍繞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開,邏輯體系嚴密,實踐特征鮮明,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精神要義。寫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史上燦爛的一頁。
五大發展理念是海南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羅盤指針,是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和航標。海南島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生態資源得天獨厚,區位優勢逐步彰顯,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在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更需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助推海南“十三五”良好開局,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N].人民日報,2014-06-10(02).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A81
A
1004-700X(2016)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