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潤澤
接地氣的文化下鄉才受農民“待見”
□ 蔡潤澤
文化下鄉,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把文化資源、文藝作品送進鄉村,在一定范圍內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如利用傳統廟會的機會,充分吸引鄉村有文藝特長者和愛好者的參與,就會自然而然地把服務延伸到有文化需求的家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關懷和文化互動氛圍。把豐富多彩的活動搞得有氛圍、接地氣,才會受到村民的“待見”。
對普通老百姓來講,一邊逛廟會,一邊賞書法,恰有那“風景這邊獨好”的感受。他們不僅感受到關懷,增長了見識,其中一些才藝愛好者還通過這個平臺交到了朋友。這對村民文娛活動的開展,甚至對鄉村文化的發展將具有深遠意義。
如今,在大多數鄉村,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提高,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明顯?;ヂ摼W的使用、廣場舞的流行,乃至服飾打扮趕潮流等現象,足以說明農村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追求、享受著文化生活,而多元的文化元素也通過“文化下鄉”等形式不斷向鄉村滲透。
而反思一些地方“活動年年有”的任務型文化下鄉,并未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用,沒有對上村民的“胃口”。其根本原因在于打著文化扎根基層的幌子,卻沒有真正地對接上基層群眾的需求。
須知,真正的“文化下鄉”并不是一場“演完就走”的走秀,而應該一方面以需求為導向選擇好內容,另一方面則以方式方法為側重營造好氛圍。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動,才會受到村民的“待見”。
當前,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如果把“互聯網+”的思維融入文化下鄉中,在每一次“行動”中,通過互聯網聚攏更多的文藝特長、文藝愛好者,乃至熱心的村民,那將建立新的特色平臺,推動農村文化活動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