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一芳
規范使用網絡語言應從干部開始
■ 伊一芳
網絡語言是一個階段內社會文化在互聯網上的投射,是網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語言隨之日新月異,富有想象力的網民創造了“蠻拼的”、“給力”、“點贊”等一大批簡潔、清新、向上的網絡語言。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語言,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成為溝通心靈、傳遞友善的工具。
但是,像“牛掰”、“然并卵”、“屌絲”等粗俗的網絡語言出自領導干部之口時,就不僅不會讓人感到親切,還會讓人難以忍受。這些低俗的網絡語言,或是情緒發泄式的謾罵,或是包含著惡意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會放大人們的消極情緒,污染社會風氣。對此,我們非但不能去追捧,而且應當堅決予以抵制。
網絡語言反映了時代進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網絡語言粗俗猥瑣,絕不能當作文化的進步。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對網絡語言大掃除,對網絡精神大掃除,是十分必要的。有關部門應當更加關注網絡語言的發展,予以引導和規范。尤其現在一些新媒體出于吸引眼球等目的,對網絡語言的濫用嚴重,媒體應明確自身位置,承擔其傳播文化的職責,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管理,還民眾一個規范優美的語言環境。對于各級干部來講,學會“網言網語”是網絡時期融入信息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內容。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語言,各級干部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率先垂范,加強自律,從自身做起,規范使用網絡語言。
魯迅先生說過:“語言有三美,意美在感心,音美在感觀,形美在感目。”各級干部承擔著傳播先進文化的重任,無論是日常說話,還是會議講話,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強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堅守社會責任,傳承語言文化,將違背社會道德的網絡低俗語言拒之門外,積極傳播核心價值觀,應當成為每位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各級干部一定要充分認識網絡語言,正確使用網絡語言,避免濫用不規范甚至低俗的網絡語言,讓網絡語言在干部的帶頭規范使用中,令人“三感”美,傳遞正能量。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