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為核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黨和國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根本保證,是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迫切需要。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全面從嚴治黨,是這次全會的鮮明主題。作為一個有88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作為一個在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黨的建設關系重大、牽動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先后召開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了部署。這次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的整體設計,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的漸次展開、深度推進。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在“從嚴治黨”之前,加入“全面”兩字,展現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而這次六中全會,不僅審議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關于召開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三個重要文件,而且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評價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就,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
全面從嚴治黨是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在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中,全面從嚴治黨是“四個全面”之魂、戰略中軍帳之帥,體現了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統一,體現了黨的建設與治國理政的統一。全面從嚴治黨,核心問題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重點是從嚴治吏、正風反腐、嚴明黨紀,目標是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所謂“全面”,即黨建內容的全覆蓋,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五個方面,都要從嚴設計、從嚴推進、從嚴考核;黨建主體的全動員,黨的各級組織都必須認真貫徹從嚴治黨要求,將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落到實處。所謂“從嚴”,包括用更嚴格的標準管黨治黨,對黨員的要求比對普通民眾的要求更嚴格;對黨的紀律比其他團體更嚴明;對黨的規定要比一般法規更嚴格;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處理要比普通黨員的處理更嚴厲。
全面從嚴治黨是十八大以來貫穿黨中央工作的一條鮮明主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作風建設起步,制定實施八項規定,發出從嚴治黨、正風肅紀的鮮明信號。四年來,從堅持不懈反“四風”,上緊作風建設發條,到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受到猛擊一掌的警醒,到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從嚴從實作風;從抓住關鍵少數,完善從嚴管理干部制度,著力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到扎牢黨規黨紀的籠子,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從深化紀檢領導體制改革,到完善巡視制度,管黨治黨新思路新部署新舉措和取得的重大新進展,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打虎”無禁區、“拍蠅”不手軟、“天網”收實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
“打虎”無禁區。2012年12月6日,中央紀委發布消息,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李春城落馬,拉開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密集“打虎”的序幕。隨后,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一批“大老虎”的倒下,立案審查趙少麟、陽寶華、斯鑫良等“退休虎”,擊碎了“退休就是平安著陸”的“黃粱美夢”,嚴肅查處山西“塌方式腐敗”和湖南衡陽賄選案、四川南充賄選案、遼寧拉票賄選案等,表明了反腐無死角、打虎無禁區,讓“沒有鐵帽子王”的觀念深入人心。3年多來,先后有100多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落馬,充分說明中央對腐敗的零容忍態度,黨紀面前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拍蠅”不手軟。從集中督辦89件“村官腐敗”問題線索,到每月通報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中央紀委盯住不放,頻頻發力,層層傳導壓力。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吃拿卡要、“雁過拔毛”、與民爭利、侵吞國家和集體財產等典型問題快查嚴處,力求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甘肅、湖南、福建、山西等地紛紛對發生在民生資金、“三資”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海外再也不是貪官的天堂。G20杭州峰會一致批準通過《二十國集團反腐敗追逃追贓高級原則》等3個重要反腐文件。“中國主張”成為“國際共識”的背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逃腐敗人員、外流腐敗資產一追到底的決心和持續有力的行動。2014年11月9日,北京APEC會議通過《北京反腐敗宣言》;2015年4 月22日,我國首次公布百份全球追逃“紅色通緝令”,截至今年7月15日,“百名紅通人員”已有三分之一歸案。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追回外逃人員381人,其中國家工作人員57人,追回贓款12.4億元。
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當下,也有人提出這幾年對黨員干部的要求太嚴了,不可能持續下去,力度該“收一收”、節奏該“緩一緩”了。全面從嚴治黨到了能“松一松”的時候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嚴治黨只會越來越嚴,六中全會前夕,包括萬慶良、白恩培等8名“老虎”在20天內紛紛獲刑,其中,白恩培、魏鵬遠等“巨貪”還將面臨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要把牢底坐穿!
作風問題關乎人心向背。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八項規定到反對“四風”,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緊緊抓在手上,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點準穴位、猛藥去疴,標本兼治、馳而不息,黨風政風為之一振、社情民風為之一新。今年9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問卷調查顯示,69.4%的受訪者認為,中央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社會風氣有了明顯改善。
作風建設,重在抓問題、抓具體、抓細節。端午抓公款購買粽子等節禮、中秋抓公款購買月餅等節禮、春節抓公款購買爆竹等年貨節禮……四年來,每到重要時間節點,中央紀委都會強調從嚴執紀正作風。紀檢監察機關針對具體問題,嚴把紀律“戒尺”,積極行動、步調一致,節前早提醒、嚴明紀律要求,節中抓檢查、緊盯違紀問題,節后嚴處理、加強通報曝光,持續形成高壓態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列為執紀審查重點,緊盯公款吃喝、公款送禮、公款旅游等享樂、奢靡問題,對執紀審查、巡視巡察、信訪舉報、審計以及社會案件中發現的“四風”問題深挖細查、決不放過。截至今年8月31日,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的1366天里,約14萬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被查處,約18.6萬名干部被處理,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約9.1萬人。
建章立制保長效,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改進作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中央八項規定和相關制度規范的陸續出臺,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供了根本遵循。2013年11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印發施行,成為從源頭上狠剎奢侈浪費之風的綜合性、基礎性黨內法規。以條例為引領,一個“1+20”的制度框架不斷建立完善,從預算管理、公務接待、公務用車、因公出國、領導干部待遇、辦公用房、國內公務出差等各個方面,中央和國家機關根據職責分別延伸制定相關制度規定,織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制度之籠,為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落實提供了一個可執行、可操作的“頂層規范”。同時,各地區各部門細化配套制度規定。有的地方制定《改進作風加強制度建設計劃》,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有的地方完善政務服務、改進行政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有硬性約束,有監督檢查,有責任追究,有懲戒懲處,使以往“割韭菜”式的解決問題方式變成了“連根拔”,確保了貫徹不走樣、落實無變通。
如果把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寫成長卷,巡視工作無疑是濃墨重彩的篇章之一。四年來,巡視工作始終挺在管黨治黨前沿和正風反腐第一線,發現一批領導干部問題線索,推動解決大量突出問題,被譽為“國之利器”“黨之利器”。截至2016年10月,中央巡視組完成了十八屆中央第九輪巡視,第十輪巡視反饋情況也已全部公布。總的來看,前十輪巡視,共巡視213個單位黨組織;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中,一半以上是根據巡視發現的問題線索查處;蘇榮、白恩培、萬慶良、武長順等腐敗分子紛紛落馬;山西塌方式腐敗、衡陽人大代表賄選案等都是經巡視發現。
巡視作為黨內監督的重要方式,必然要求實現全覆蓋。從2013年第一輪開始,中央巡視逐步建立和完善組長庫。2013年到2015年,在未向中央要機構、編制和人員的情況下,中央巡視組的節奏加快、強度加大、覆蓋面擴大。為進一步加快節奏、提高效率,針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問題而開展的專項巡視,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中央巡視工作中——第三輪、第四輪開展先期試點,第五輪全面啟動,第六輪探索“一托二”,第八輪試行“一托三”……“帶題不定題,巡中來選題”,專項巡視機動靈活、出其不意、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同時,通過“板塊輪動”,一個板塊、一個板塊覆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扎實推進。目前已經順利完成了對地方、央企和金融板塊的全覆蓋,正在按照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的部署,全力推進對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巡視全覆蓋。中央巡視從第九輪開始,連續對8個巡視過的省份開展“回頭看”。“回頭看”圍繞政治再巡視,一方面督促落實整改責任,另一方面對新的問題線索深入了解,形成了有力的“再震懾”。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一份統計分析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反饋和整改效果滿意度為84%,中央巡視成效良好率達到93%。
地方創新巡視工作機制,巡查延伸基層。在中央的帶動示范和督促指導下,各省區市和中央單位不斷加力,努力完成“一屆任期內巡視全覆蓋”目標。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貴州、云南、山西、廣西、江西等5省區率先完成。參照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工作的經驗做法,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市縣巡察工作,不少省區市把巡察延伸到了鄉鎮村居,消滅死角、不留空白,把黨內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打通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
牽牢“牛鼻子”,夯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強化黨內監督,必須強化責任界定和責任追究。責任不清,監督就沒有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
履行主體責任,層層傳導壓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頭落實主體責任,中央政治局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中央紀委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認真聽取每輪中央巡視情況匯報。無論涉及哪個領域,說起管黨治黨方面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不遮遮掩掩;無論內政外交事務有多忙,對中央紀委呈報的事項,他都及時堅定而明確地作出批示、指示,無不傳遞出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在黨中央的帶頭示范下,各地黨組織將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壓力,轉化為落實的動力。截至目前,各省區市均已制定落實主體責任的辦法細則,湖南長沙、四川成都等不少地方、單位相繼出臺落實主體責任實施辦法和細則,結合各自實際,將“權力清單”轉化為“責任清單”。同時,山西、山東、河南、廣東、天津等省區市積極探索約談一把手、開展述職述責等方式方法,把責任壓緊壓實。
落實監督責任,加強執紀問責。以2014年為例,王岐山6次主持召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黨組(黨委)書記座談會,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傳導壓力,敦促各級黨委強化責任擔當,中央紀委副書記則分赴部分地方約談省市黨委書記,主持召開省區市紀委書記座談會,督促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中央紀委職能部門加強對主體責任、監督責任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多次組織調研組,分赴多個省區市,深入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時,高舉問責利劍,把壓力層層傳導下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對山西塌方式腐敗、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遼寧賄選案等嚴肅問責,中央紀委對河南新鄉市委和市紀委原主要負責人履行“兩個責任”不力等問題進行了通報。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共對4.5萬余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責任追究。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可謂全面從嚴治黨的“推進器”和“動力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兩個責任”、深化 “三轉”、落實“兩個為主”、實現“兩個全覆蓋”,特別是2014 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開啟了一盤紀檢體制改革的大棋局,在新的深度和廣度上致力于鍛造新時期的執紀尖兵,通過“重新排列組合”,產生了深刻的“化學反應”,釋放出推進正風反腐、全面從嚴治黨的巨大正能量。
實現派駐全面覆蓋 讓監督無處不在。2014年12月,中央決定由中央紀委在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中央和國家機關新設7家派駐機構,監督50多個部門和單位。這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上是首次,具有里程碑意義。2015年底,中央紀委設置47家派駐機構,實現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全覆蓋。同時,中央紀委進一步規范和清理中央單位紀檢組長(紀委書記)的分工和兼職,明確各紀檢組長(紀委書記)不再分管駐在部門其他業務工作,一心一意履行監督職責,充分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此外,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圍繞黨章、黨內法規和行政監察法賦予的職責,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推進“三轉”工作。中央紀委機關把參與的125個議事協調機構清理至14個;清理后,省、市、縣級紀委參與的機構平均數分別由144個、125個、85個減至14個、14個、13個。接下來,紀檢體制改革要根據六中全會精神,針對黨內監督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
對黨員,紀律是高壓線;對政黨,紀律是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明紀律、嚴守規矩,提出監督執紀“四種形態”,2015年10月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出臺,用“六項紀律”劃出了黨紀底線,使紀律成為管黨治黨的一把戒尺和黨員的基本遵循。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紀檢監察機關對違紀人員的處分通報上。“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對抗組織審查”等違反政治紀律問題,以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都被逐項點出。
用好紀律尺子,要在監督執紀中扭住不放、一寸不讓。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糾正“四風”措施不斷刷新,從開展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等,到盯住節點正風肅紀;從開通網站“四風”監督舉報曝光專區,到開通客戶端和微信“四風”舉報;從加大執紀監督、公開曝光力度,到列入紀律審查重點,再到深挖細查、決不放過。在地方上,天津市紀委編制印發紀律審查工作指引,對審查期間必須履行的12個環節作出硬性規定;湖南省紀檢機關對在執紀審查中發現的“四風”問題線索深挖細查,體現“紀委姓紀”、紀嚴于法。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市根據中央巡視組反饋問題,制定了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并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正式試點實施。緊接著,今年5月,北京市也出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目前,相關試點范圍已擴至廣東、重慶、新疆,目的就是要積極引導領導干部正確認識“當官發財兩條道”的深刻道理,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從2003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頒布施行,到十八屆六中全會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各級黨組織要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促使黨的領導干部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
從“二個責任”到“三個責任”。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首次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緊接著2014年6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圍繞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進一步明確: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其他成員對職責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負領導責任,要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在上述“二個責任”的基礎上,這次六中全會又提出一個新的“主體責任”,那就是,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面領導黨內監督工作。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負主體責任,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和黨委委員在職責范圍內履行監督職責。同時,全會還明確要求,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要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黨的工作部門要加強職責范圍內黨內監督工作。黨的基層組織要監督黨員切實履行義務,維護和執行黨的紀律。黨員要積極行使黨員權利,加強對黨的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
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時隔36年我們黨再給黨內生活立新規,遵循了時代新特點、實踐新情況、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原則,有助于把紀律規矩立起來、嚴起來,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使各項紀律規矩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防止黨內生活庸俗化,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
黨內生活是鍛煉黨性、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決定黨的戰斗力的,不僅是黨員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正是要讓馬克思主義政黨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嚴明的紀律,在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頂得上。1980年黨中央制定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第一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對黨內政治生活做出規范。新形勢下,針對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搞小圈子”、好人主義盛行等突出問題,新修訂的黨內監督《條例》重在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黨令行禁止。六中全會公報指出,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同時: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也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根本保證。
(2)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全黨令行禁止,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3)紀律嚴明是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的重要保障,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4)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5)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6)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
(7)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組織保證。
(8)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重要形式。
(9)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強身治病、保持肌體健康的銳利武器,也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10)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舉措。
(11)建設廉潔政治,堅決反對腐敗,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務。
如果說反腐“上半場”是治標為治本開路,“下半場”則必然全力提升制度建設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標志,中央陸續修訂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批重要黨內法規,中央出臺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至少55部,包括黨章1部、準則1部、條例9部、規則6部、規定21部、辦法9部、細則8部,超過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1/3,以及一系列規則、規定、辦法、細則等比較完備的黨內法規體系,尤其是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全面從嚴治黨樹立了看得見、夠得著的高標準,劃出不可觸碰的底線,為管黨治黨、執政治國提供了新的重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