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拆立案還需要“責成”?
【輿情回放】 2016年1月7日,鄭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遭多人強拆令人震驚,不僅造成3名工作人員受傷,而且令放射科和太平間受損,室內數字胃腸機、CT等多臺醫療設備被毀,太平間內有六具尸體被掩埋,引發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
@新華社:連規模不小的公立醫院,都無法幸免于強拆,不免讓人生出“還有什么不能拆”的惶惶然來。都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可此事還是讓人忍不住感慨“活久見”。河南的鄭大四附院突遭強拆事件,就給人這樣的荒誕不經之感。
@人民日報: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守規矩、講法治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已成為政府治理的主旋律。究竟是誰強拆了醫院也必須要有一個說法。
【決策點睛】荒唐的是,比起在拆遷行為上的“堅決”與“果敢”,在強拆責任的認領上,政府部門、投資商卻又表現出驚人的“推諉”和“沉默”。真相一定要弄明白,人們期待著暴力強拆盡快銷聲匿跡。壓力,正視自身的改革命題,才是讓醫保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網絡輿情】
@經濟參考報:醫保基金面臨資金壓力是不爭的事實,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合理地開源節流和規范資金使用。在為醫保基金開源之前,先要問問是否真正做到“節流”?增值是否做好?而要真正控制收支平衡,必須完善現有醫保制度,改進醫保基金的監管方式,堅決杜絕資金浪費現象,把有限的醫保基金用到合理的醫療上。
@中國經濟網 :醫保資金缺口越來越大,適當提高居民醫保繳費比例也有道理。但化解醫保支出壓力,還要正視醫保自身的改革命題,諸如過度醫療、以藥養醫等弊端不解決,醫保也很難走出困境。
@新京報 :醫保基金的支出、運行狀況究竟如何,應該更多向社會公布、公開。惟有讓百姓知情、參與,凝聚民意共識,決策才可能贏得民心,執行才可能順暢。
@河南商報:醫保基金的收入增長率連年持續提升,卻依然“跑”不過醫保基金的支出增長率。如果只是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比重,而不努力降低醫療費用,為醫保“降壓”的作用注定會有限。
【決策點睛】 歸根結底,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的快速增長,嚴防和打擊“醫保基金吃緊,相關人員緊吃”,才是破解醫保基金支出壓力的“金鑰匙”,而非動輒打老百姓錢包的主意,甚至將醫保“去福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