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D中國政務輿情監測中心
重慶政府工作報告的“國際”范兒
■IUD中國政務輿情監測中心
自2013年起,重慶已經連續三年保持經濟增速全國第一。在2016年1月24日市兩會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6年重慶市將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牽引,完善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體系,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27個“國際”更是讓重慶站在了全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經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重慶構建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體系,內陸開放高地基本成型,2016年重慶市要重點完善內陸平臺建設,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要抓手:實施一批“6+1”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項目,帶動工業投資增長15%。
高水平推進城市建設
重要抓手:建成江北國際機場東航站區和第三跑道,增辟國際客貨運航線,開工建設武隆支線機場。
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要抓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企業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分類下放外資登記權。
推進一批重大改革事項
重要抓手:在持續推進過去兩年49項重點改革任務的同時,強力推進市委確定的15項重點改革任務。
運作好戰略性開放項目
重要抓手: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為牽引,完善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體系,更好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
扎實推進“雙創”
重要抓手:培育一批示范性眾創空間和創新型中小微企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切實強化“三農”和庫區工作
重要抓手:完善扶貧工作推進機制,確保7個貧困區縣、885個貧困村、59.3萬人整體脫貧。
辦好一批民生實事
重要抓手:滾動實施25件民生實事,切實解決各領域突出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1 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
2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左右
3 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12.5%、11%和10%
4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5%左右
5 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以內
6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
7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
加快落實“11+7” 創新舉措
深化重慶與新加坡機場合作,增開重慶至世界各主要城市的航線,發展物流配送、分撥、轉口等臨空服務業
組建并運營好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基金
發揮內陸口岸優勢
建設亞歐貨物互通的轉口分撥中心,加密渝新歐鐵路班列,力爭全年雙向開行360列。支持在渝注冊、報關、結算、納稅和退稅的貿易集成商設立區域總部,提高轉口貿易份額
爭取設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目前,重慶申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目前處于等待批復階段。自貿區設想將在保稅港區的基礎上進行展開,主要涉及重慶市幾個區域:一是保稅港區,以空港依托擴大到云計算基地;二是水港區拓展到果園港和江北嘴金融中心;三是沙坪壩綜合保稅區,包括團結村這一片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落實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確保利用外資穩定在100億美元以上
重慶市順應新型國際關系,在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謀劃自身發展,引進利用國際優質資源,不斷形成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重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擔當
核心:整合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已有的鐵路資源,并將沿途各國的海關聚合在一起,實現海關檢驗互認,一票通關
“渝新歐鐵路”、果園港、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
“渝新歐鐵路”建成將中歐貨運的時間由海運的30多天最快可提升至12天;果園港作為第三代現代化內河港,區位優勢明顯,集疏運條件優越,已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在重慶實現無縫連接的重要支點;在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引領下,重慶市將緊扣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聚焦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術等重點領域,構建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內陸、聯通歐亞的國際貿易輻射圈
黃奇帆關于渝新歐鐵路建設的重要言論
重慶開放最大瓶頸是物流不便。補齊這塊短板,大通道建設是當地的不二選擇。“渝新歐”國際鐵路和果園港是重慶大通道建設最為重要的兩個路徑。
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
核心:引進培育一批大型國際物流和貿易集成商,發展內陸在岸轉口和過境貿易,開拓國際貿易分撥、中轉、銷售、結算業務,建成西部總部貿易基地。
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利用外資
吸引先進技術、管理和高端人才集聚,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健全“走出去”支撐體系,鼓勵企業開展海外投資和跨國并購
重慶不斷提升內陸開放平臺和口岸功能
核心:發揮兩江新區的開放引領、創新示范、技術集成和帶動輻射作用,努力建成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先進制造、研發轉化、資本運作高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區
戰略新興產業、臨空臨港產業帶、增強口岸集聚輻射能力
重慶市將深入推進經開區、高新區以及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高端要素集聚;完善機場、港口、鐵路等口岸配套功能,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拓展保稅貿易業務,建設臨空和臨港產業帶;爭取新設立一批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推動口岸監管服務全覆蓋,增強口岸集聚輻射能力
在31個省區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重慶市闡述開放發展內容占比最大。報告中“國際”一詞出現27次,出現頻次列各省之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重慶市政府順應新型國際關系發展,不斷努力形成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決心和信心。
順應國際貿易轉型升級趨勢,大力發展各類新興服務業,促進國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渝新歐鐵路和水陸空口岸優勢,深化國際產業合作和貿易互通,做大做強口岸貿易。
創新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完善跨境電商口岸通關、國際配送和結算服務體系,促進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特有的城鄉和山水資源稟賦,提檔升級觀光旅游,豐富休閑度假產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建成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抓住江北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建成投用機遇,提升航空樞紐功能,推動與空港周邊城區聯動開發,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爭取旅客吞吐能力達到5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10萬噸。
要順應新型國際關系,在融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謀劃自身發展,引進利用國際優質資源,不斷形成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戰略樞紐功能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服務西部開發開放。依托渝新歐鐵路、長江黃金水道、渝昆泛亞鐵路和江北國際機場,構建多式聯運跨境走廊,建設國際物流樞紐。
緊扣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聚焦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術等重點領域,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產業、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內陸、聯通歐亞的國際貿易輻射圈。
提升內陸開放平臺和口岸功能。充分發揮兩江新區的開放引領、創新示范、技術集成和帶動輻射作用,努力建成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先進制造、研發轉化、資本運作高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區。
引進培育一批大型國際物流和貿易集成商,發展內陸在岸轉口和過境貿易,開拓國際貿易分撥、中轉、銷售、結算業務,建成西部總部貿易基地。培育發展通信、金融、信息、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新興服務貿易。
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國際友城經濟文化互動。加強涉外人才培養,爭取設立更多外國領事機構和國際組織辦事處,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
依托渝新歐鐵路,建設國際郵件交換中心,拓展汽車、電子產品及零部件區域分撥,提升口岸貿易輻射帶動力。
加快建設電信、移動、騰訊等數據中心,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達到10萬臺服務器運營支撐能力。
建成江北國際機場東航站區和第三跑道,增辟國際客貨運航線,開工建設武隆支線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