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婉璐客洪剛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困境與對策研究
牟婉璐
客洪剛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能夠實現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由教育者作為主體來運用的,并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語言符號系統。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存在著話語易受世界文化成果直接影響,但對之科學辨析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界限模糊導致話語內容更易頻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整體建設滯后于環境變化等困境。解決的對策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領航作為精神指引;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話語方式轉換,適應環境變化;扎根中國大地,傳播好中國聲音。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困境;對策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涵的理解,需要我們從最基本的“話語”概念入手,語言學中認為“人們說話時根據具體的交際需要,將抽象的語匯材料按照抽象的語法規則組織起來,形成具體的話語。”即話語是運用中的語言。是具體的,個人的,多變的。馬克思認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馬克思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具有物質性與實踐性的存在。我們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把語言學中話語的本真內涵放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畛域下,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有的屬性中來進行探究。
福柯的話語理論認為“話語即權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并且是與國家權力相結合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權力話語,其兼具意識形態性與學術性的特點。依據馬克思主義對話語本真界定的基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能夠實現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由教育者作為主體來運用的并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語言符號系統。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語言符號系統,符號性是語言的基本屬性。“在一切社會中,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直接能喚起人們要表達的概念的符號系統,是出于各種目的建立起來的,很明顯語言就是一種這樣的符號系統,而且是所有符號系統中最重要的系統。”作為語言動態表現形態的話語,其自然也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有文本話語和口頭話語兩種形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又出現了網絡話語的形式。第二,能夠實現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話語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可以傳遞許多其他內容的信息,比如經濟學話語傳遞的是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規律的理論,法學話語傳遞的是關于法律問題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體系等。因此,不同學科的話語反映不同的內容,只有當話語體現并反映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著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向性,才能被稱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第三,是由教育者作為主體來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己任的,其話語所傳遞的內容必然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因此要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把關人”來把握和控制以保證話語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教育者通過對話語內容的篩選,選擇合適的話語傳播方式來完成政治導向,思想引領與道德規范,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識、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合乎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水平,激勵其主動學習的意識。并且教育者能夠及時利用話語對受教育者的學習程度及其日常行為做出評價,從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而逐漸成為學科研究范疇,但是對于其研究也是近十年才開始呈現規模。縱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與變遷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斷豐富和完善著其話語內容、傳播方式與話語銜接。但是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造成了一定的話語困境,掣肘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
(一)話語易受世界文化成果直接影響,但對之科學辨析不足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起著文化傳承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傳遞的就是一種制度文化,規約著社會成員的個體意識和行為。當今世界文化成果異彩紛呈,各個民族之間文化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著世界文化的繁榮與進步。世界文化成果已經影響到我國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同樣也受到世界文化成果的直接影響,當前國內引進的大量西方當代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其學術話語體系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理論框架結構帶來了一定的借鑒意義,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基礎理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理論支撐。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借鑒吸收世界文化成果的同時存在著對之科學辨析不足的問題。隨著近些年來西方國家加緊了對我國的思想文化滲透,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社會思潮實質是在與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與主導地位的一種暗中較量,西方國家資本主義思想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與我國國情和文化不相融合的部分,給我國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了許多不良的誘導。有些學者在理論研究中將西方的學術話語全盤視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的模范與參照樣本,并沒有剝離掉那些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不相融合的部分。對于“外來聲音”和“非主流聲音”混淆視聽的問題,在話語建設中應科學合理地辨析適合我國國情的世界文化精華成果及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來豐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做到正本清源,明辨是非。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界限模糊導致話語內容更易頻仍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身學科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設立短短32年的時間里在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學科發展的階段性和復雜性使學科尚不成熟,而且學科在許多理論問題上都未達到一致的認同,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主客體問題、載體問題等,說明學科理論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學理性研究不夠系統化、規范化。加之學科在建設過程中,借鑒其他學科來發展自身學科理論,比如經常借鑒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的內容來豐富和創新本學科內容和研究方法,造成了學科邊界模糊的問題。比如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引入和借鑒了哲學中的許多理論,“諸如把主體間性、價值論、主體論、客體論、評價論、人性論、現象學等直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里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論、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論、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學等。”借鑒和引用固然可以豐富學科理論體系,但是過多的借鑒就容易出現學科邊界模糊,自身學科劃界不清晰的現象,繼而連帶導致學科話語內容更易頻仍,不利于其話語體系的整體建設。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整體建設滯后于環境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擴大了人們感知世界的廣度,人們感知他人、感知社會的能力空前提升。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人們對社會環境的了解與認知逐漸便捷化、深入化,可以成功實現“足不出戶世界盡在掌中”。同時,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也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前所未有的新環境中。在現代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話語整體建設滯后于環境變化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聯結部分,一旦話語滯后于環境變化,那么實踐活動也必然會產生指向上的滯后,從而阻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比如在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一些教育工作者還在用原來的話語和教育方式應對新媒體環境,如說教語言,這種語言過于強調生灌硬輸,自說自話,不顧其他。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者獨攬教育信息和話語權的時代退出歷史舞臺,受教育者更能接受的是借助于新媒體與網絡所帶來的多樣化的、帶有互動的、不呆板的教育教學感受。另外話語內容的更新速度也是滯后于環境變化的。現代化社會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全新的語境中,理論的更新與完善要求能有新的話語描述。但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多數仍是固有的框架模式,缺乏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沒有滿足現代社會的話語表達訴求與理論創新發展的條件。
到了晚上,楊力生回到家,老兩口如實向他述說吳玉梅登門說媒的事,并且反復問楊力生,是否真的已與楊秋香談過戀愛。楊力生見瞞不住,只得承認。不料,父親一聽說這情況,當即便罵起來:“呸!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東西,我多年搞養殖業,辛辛苦苦地攢錢讓你做買賣,一心指望你找那門當戶對的姑娘成個家,難道你就想給家里找這么個餓皮虱子?!”
(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創新不完善制約話語張力
理論創新是對客觀對象的規律、特點做出新的演繹推理與洞見,對原有的理論框架做出新的突破與整合,是對現實問題做出新的闡釋與回應。理論創新推動著新的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從而指導實踐更好的向前邁進。沒有理論的創新就沒有實踐的發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創新不夠完善,對于話語的學理性分析不足,從話語邏輯、話語范疇的維度來分析話語者為數甚少,未能建設出與當前社會實踐發展相同步的話語,以至于有些想表達的思想、理論沒有合適的話語來清楚表達,出現了話語斷層的現象。同時對待目前仍具有適用性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承、轉化還有待加強。如此話語理論創新的不完善與話語傳承、轉化的不及時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張力和影響力。一些我黨革命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性話語沒有很好的被傳承與轉化應用。這些革命性話語內容是在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歷經千辛萬苦換來的經驗總結,例如愛國主義、實事求是、集體主義、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等等。這些話語內容至今仍然被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來指引我們的實踐活動。但是在實際的話語運用中卻沒有很好的與當前時代背景、受教育者的話語認知心理有效的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話語理論創新不足、轉化不夠導致話語發展沒有達到動態的平衡從而影響話語張力。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正視時代發展帶來的現代化進步果實,同時更應該重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哪些困境與挑戰。解決這些難題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的新形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轉變話語方式,適應環境變化。核心在于扎根中國大地,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領航是話語建設的精神指引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其建設必須要有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指導才能具有其建設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并且只有使馬克思主義徹底的融入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理論、傳播和融入方式的建設之中才能確保其發揮真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對于引領國家的政治導向和民族的文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當前我們要把這種實踐發展的特性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當中,使其話語體系不斷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增強受教育者的話語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徹底融入到話語內容與傳播方式中去,體現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核心內涵,講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立足我國國情,聯系民生問題,秉承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話語要接地氣,力求做到內容真實、表達樸實、體現現實,講具有中國風格的真實話,而不是假大空的空話;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話語要做到包容并蓄,對待本國學術話語要倍感自信,對待西方學術話語要借鑒性吸收,做到為我所用,體現學科話語磅礴的氣魄,講具有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
(二)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助于對學科元問題的深入把握,是對生活中重大現實問題的反思與追問,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繼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研究的深度,做到“淺入深出”,注重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從經典中去探尋革命導師們的思想精髓以繼承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要去更好地指導實踐,“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僅僅局限于書齋里的理論研究,而必須以我們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回應黨的思想理論教育重大理論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實踐工作開展理論研究。”因此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教育工作者的實踐活動,在這個理念下應圍繞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理論研究,強調對教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的破解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問題的研究,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
(三)話語方式轉換,適應環境變化
面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多為文件語言,話語缺乏彈性和生氣的現象,解決的對策首先在于轉變話語表達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由理論話語向實踐話語轉化。使文件語言能夠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融入社會生活,回應現實問題。使話語變得通俗易懂。這樣有利于減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溝通的阻力,促進良性、有效地互動,增強教育者的話語權威。并且結合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使濃厚的理論韻味與清新的生活氣息相結合,使話語更加的生動和貼近生活,才能更好的利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吸收。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風格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他的一系列講話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語,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老虎蒼蠅一起打”等,既體現了黨的治國理政的方略,同時又是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生活化了的樸實語言,少了些國家政策方略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多了些易被廣大百姓接受的親切感。其次,話語融入要時度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實踐話語要因時、因事、因人而調整,話語的情境發生了改變或者要進行不同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抑或是話語受眾變換了對象,那么相應的實踐話語都要做出改變,所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才能使話語說的更加響亮。比如對大學生和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分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不同內容的話語才能更有針對性,才能使話語內容更好地融入到教育對象的思想和內心。否則只會“文不對題”,事倍功半。因此,實踐話語時度化是話語方式轉化的重要前提與條件。
(四)扎根中國大地,傳播中國聲音
作為當代人,我們如何傳播好中國聲音要遵循兩條道路,一是“回顧過去”,回望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他們成為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那么對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話語,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如何去利用呢。筆者認為在傳統話語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必須具備博學多識的才能和敏銳的眼光去善于發現那些至今仍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傳統文化話語,將其思想精髓發揚下去。至今仍然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話語,可謂是比比皆是,有立德的話語“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有修身的話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有勸學的話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還有理想信念方面的話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對待這些傳統文化的話語,教育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在平時的學習中善于學習和積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在運用中做到創造性轉化,在教學和實踐中做到非常靈活的旁征博引,引經據典,不要生搬硬靠,讓傳統文化話語對自己的工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立足當下”。首先要立足于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所蘊含的實質要義。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治國方略和執政理念的新展示。認真學習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對于破解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歷史現實問題、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意義非凡,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科學體系的內在邏輯、精神要義是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立足當下”的內在要求。通過將“回顧過去”與“立足當下”相結合,在歷史與現實的一脈相承、融會貫通中共同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美好未來”。
[1]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3]索契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
[4]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探要[D].上海大學,2010(6).
[5]佘雙好.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傾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
牟婉璐(1990——),女,黑龍江黑河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2014級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客洪剛(1978——),男,吉林榆樹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系系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