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閱讀】
“長征”一詞的由來
“長征”一詞,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中,有其特定的含義。一開始主要是指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行程二萬五千里的戰略轉移。“文化大革命”之后,“長征”不但指紅一方面軍的戰略轉移,而且也包括了紅二、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十五軍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間先后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轉移。
當時對紅軍的戰略轉移,并不是一開始就用“長征”這個稱呼,曾先后出現過“長途行軍與戰斗”“西征”“遠征”等。“長征”一詞首次出現,是在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發布的《告工農勞苦群眾書》中,文告提到:“我工農紅軍從江西轉移作戰地區,長征到川貴邊地域……”5月下旬,以紅軍總司令朱德名義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宣示:“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長征”一詞再次被使用。6月12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以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的名義,代表紅四方面軍向中共中央的報告中,使用了“西征軍萬里長征”。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再次使用“長征”一詞,他說:“長征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結束”,從此,“長征”一詞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