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紅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鄭州 450000
以富帶貧 實現共同富裕的新模式—新鄭市具茨山貧困村風后嶺村整體易地搬遷扶貧模式的調查報告
平 紅
中共新鄭市委黨校 河南鄭州 450000
新鄭市把具茨山貧困村風后嶺村,整村易地搬遷到山下的富裕村北靳樓村,兩村合并,使具茨山貧困村貧困村風后嶺村群眾很快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作者認為,新鄭市在具茨山貧困村風后嶺村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進行的有益探索,為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致富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經驗。
搬遷;扶貧;生產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措施
易地搬遷扶貧是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否能夠實現貧困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新鄭市在具茨山貧困村風后嶺村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進行了有益地探索。通過以富帶貧,把具茨山貧困村風后嶺村整村易地搬遷,搬入與山下十幾里外的富裕村北靳樓村,兩村合并,村民同住,共榮共生,資源共享,使具茨山貧困村群眾很快適應下山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到農村發展的大潮之中,不出村就找到致富方法,享受發展成果,迅速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新鄭市具茨山風后嶺村位于在新鄭市具茨山西南部海拔800米的具茨山上。全村9個村民組,24個自然村,123戶,369口人,總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荒山、荒坡5500多畝,耕地1500畝(包括退耕還林500多畝),這里山高坡陡,生態環境惡劣,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解放60多年來,黨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終因特殊的自然地域環境,扶貧效果并不明顯,2005年人均年收入的861元,始終在貧困線以下徘徊。
而在具茨山腳下十幾里外的富裕村——北靳樓村,是鄭州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村內林果業、養殖業、建材業、服裝加工業等致富產業頗具規模,2007年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6938元。
2006年,新鄭市決定對風后嶺村實施整村易地搬遷扶貧,將其與北靳樓村合并,建設新的北靳樓村,2008年風后嶺村全部搬遷到北靳樓村。搬遷后的風后嶺村群眾走出大山天地寬,實現了從脫貧、溫飽,到逐步走向富裕,主要表現在:
(一)物質上實現“五個增加”。一是人口增加。從搬遷時的369人,增加到470人;二是人均收入增加;從搬遷時的861元,增加到8800多元;三是現代交通工具增加。汽車從1部增加到19部,三輪車、摩托車從0臺增加到100多臺;四是家用電器增加。洗衣機、電冰箱從0臺,增加到180多臺;五是新媳婦增加。從20多年沒女孩愿意嫁過來,到搬遷后已經新娶媳婦25個。
(二)生活、生產方式實現“五個轉變”。一是住房轉變。從搬遷前的石砌窯洞、茅屋房轉變住進寬敞明亮二層別墅樓;二是生活方式轉變。做飯從撿柴燒鍋轉變為使用煤氣、電爐;三是洗澡沐浴轉變,從搬遷前從沒洗過澡轉變為戶戶用上太陽能;四是生產方式轉變。從搬遷前的原始生產方式,轉變為現代化生產;五是經營方式轉變。從單一種植業小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為多業并舉。
(三)破解了制約發展的“五大難題”。一是吃水不再難,用上了安全的自來水;二是行路不再難,現在汽車開到大門前,走的是寬闊平坦的幸福路;三是就醫不再難,村民免交新農合參保費,小病就醫不出村,大病到衛生院就醫不足兩公里;四是上學不再難,適齡青少年全部就近讀書,享受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免費教育;五是增收不再難,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開門店、搞運輸、養殖、打工、辦工廠、增收門路多而全。
目前,兩村村民和諧相處,親如一家,安居樂業,共同發展,貧困村風后嶺村已經融入了日新月異的新農村建設的洪流之中,在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邁步前行。
(一)選準搬遷地,確定整村易地搬遷。針對搬遷選址,新鄭市經過推薦、考察、評選,最終選擇了北靳樓村:一是北靳樓兩委班子是“雙強”班子,具有較強的領導協調能力;二是北靳樓村和諧穩定,群眾基礎好;三是北靳樓村致富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當年人均收入近7000元,是新鄭市富裕村,具有就業致富的帶動能力和發展空間;四是兩村同為新鄭市西部村,風俗習慣相同,兩村群眾有共同的親和力。
(二)人合、地合,兩村合并。人合——風后嶺村民搬遷后,戶籍隨之轉遷到北靳樓村入戶,全體村民成為北靳樓村一個村民組,享有北靳樓村村民的一切待遇;地合——即原北靳樓全體村民為風后嶺每口人籌積0.7畝耕地(共籌地300多畝)和每戶不少于156平方米宅基地,通過有土安置,確保搬遷后風后嶺村民具備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產條件。而風后嶺村原有的全部土地,歸合并后的全體村民所有;兩村合并——取消原風后嶺村行政建制,合并為一個北靳樓行政村,共選一個村委,一個黨支部。
(三)買斷搬遷戶財產,歸合并后全體村民所有。新鄭市一改從前搬遷安置資金按戶、按人均分的傳統分配模式,實行“按產”分配。把風后嶺村所有搬遷戶個人的房屋、樹木等個人財產作價,當做搬遷安置資金;安置資金用于各戶建設安置住房,多退少補。搬遷后,原風后嶺山上所有的集體房屋、樹木等財產,均歸合并后全體村民集體所有。
(四)統籌規劃,先建后搬。在北靳樓村建設新農村社區,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安置優先的原則,高標準新建別墅120棟,搬遷戶可根據家庭人數,經濟實力,選擇建設不同戶型。水、電、路和環境綠化、美化,由村統一按照總體規劃集體籌資建設。
(五)關注民生,確保全部搬遷。新鄭市對風后嶺村原有的13戶“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戶實行相應的社會保障安置辦法,由村集體出資建設安置住房,按每人不少于24平方米居住面積的標準分配居住,個人有長期居住使用權,房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確保全部搬遷目標的實現。
(六)發展產業,共同致富。風后嶺村并入北靳樓村之后,因地制宜,制定了“四業驅動”的發展戰略。一是圍繞農業發展調整優勢產業,繼續擴大傳統優勢產業——林果業,使林果業規模擴張;二是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發展養殖業,成立鄭州市嫘祖苑蓄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養殖小區,吸引農戶加盟;三是發展以服裝和食品加工為主的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條,安排村中剩余勞動力進廠就業,增加群眾的現金收入;四是大力發展旅游業,重點發展起集百果野采、原始家炊、窯洞居住等度假休閑項目,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一)通過以富帶貧兩村合并,促進了貧困村群眾盡快提高思想素質。風后嶺村群眾長期處于封閉的高山上,市場意識淡薄,文化、技能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差。并入富裕村后,他們和富裕村的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日常的交流中,貧困村群眾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都會發生變化,改變了封閉滿足思想,增強了開放發展意識,在“搬得出”的基礎上,為實現穩得住、能致富奠定思想基礎。
(二)通過以富帶貧兩村合并,加快了貧困村群眾改善生活條件的步伐。由于富裕村的基礎條件相對較好,水、電、路、學校、衛生院(所)等基礎設施完善,搬入后,可以立即解決移民群眾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用電難和上學難問題,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同時,又可以減少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投資,把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到刀刃上。
(三)通過以富帶貧兩村合并,為貧困村群眾盡快找到了致富本領。以富帶貧搬遷扶貧模式中,富裕村的一、二、三產業都比較發達,貧困村群眾易地搬遷進來后,由于地域較近,群眾耳濡目染,會很快融入新的環境,不會因人生地不熟而找不到掙錢門路。進入新村后,來自貧困村的群眾入鄉隨俗,將不再“靠天吃飯”,也學習富裕村群眾科學種田,提高種地收入;一部分群眾就近進入村辦企業打工增加現金收入;一部分群眾和富裕村群眾一起進行畜牧養殖、勞務輸出、商貿流通等,掌握致富本領,多種渠道增加收入。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國辦發〔2014〕58號).
[4]《河南省“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意見》(豫發改代賑〔2015〕1550號 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