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云西安工業大學 陜西西安 710021
馬克思主義城鄉發展觀在中國的發展與實踐
左 云
西安工業大學 陜西西安 710021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城鄉一體化
十八大的勝利召開,提出“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這一論斷政策導向的確立,標志著黨在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方面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新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并一直延續到現在。從城鄉對立到城鄉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城鄉對立的產生和消失都與生產力的發展緊密相關,生產力的發展是城鄉融合的前提。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問題產生,差距越來越大,城鄉對立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對立造成人的畸形與片面發展,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城鄉對立造成了大多數人的生活貧困和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但是城鄉對立只是一定時期工農業發展水平低下的表現,這種對立不會始終存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未來社會將在新的基礎上實現城鄉發展的協調、平衡,形成所謂的城鄉融合。城鄉融合“將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兩者的偏頗和缺點”。但是消滅城鄉對立并不是無條件的,它需要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為城鄉對立的消滅和城鄉融合的實現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從城鄉對立到城鄉統籌的發展變化,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1949年—1977年,城鄉關系由城鄉分離到城鄉對立,形成城鄉二元結構。二)1978年—2002年,城鄉關系不斷改善,但變化不大。三)2003年—至今,城鄉關系由城鄉二元制進入城鄉一體化。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深入發展的時期,城鄉關系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和問題: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二)因城鎮擴建、環境污染等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增多。三)農民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四)城市社會新型二元化結構出現。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特別是農村的生產力
在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看來,城鄉的不平衡發展是與生產力不發達密切相關的。要想根本改變這一狀態,必須依靠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生產力發展了,財富增加了,城鄉協調才能邁出實質性的步伐。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才能平等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才能有充足的實力去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政策,最終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同發展共繁榮。
(二)城鄉規劃與城鄉統籌并舉
與早期大城市的自然形成過程不同,小城鎮的發展總是能得到科學的規劃與建設。因此我們要通過科學規劃,把握城鄉發展狀況,促進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協調發展。我國城市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迅速且規劃完善。同時,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必須以提高自己的綜合服務水平為目標,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結合當地實際發展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更多的容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積極發揮小城鎮自己的功能優勢。
(三)提高城鄉社會管理水平
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必然結果就是社會分工,而且社會分工的發展會導致城鄉分工,城鄉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也會促進和加固社會分工,最后成為螺旋上升為高一級社會分工的基礎。加速市政事業改革,推進市場化進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非公有制經濟與外資。政府變換身份與角度,從直接參與城市建設轉向對于城市公共項目的監管與評價,以及對于城鄉公共設施的整體規劃和維護。將城市公共資產經營權規范化,建立有效的投資行為,加大政府工程管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強其工程建設的監管機制。
(四)統籌城鄉關系,消除兩極分化
我國現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三大差別即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如何有效的統籌城鄉關系,消除兩極分化,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統籌城鄉關系,不僅關系到我國“五位一體”的建設,更關系到我國社會的公平、和諧與穩定。城市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機遇,在一定時期內也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但是我國現處于社會主義經濟的轉型時期,面對城鄉差異,不能只靠城市或者鄉村在各自領域內的努力,而是要把發展立足于城鄉一體化的整體層面上。一方面,城市發揮其經濟優勢,輻射周邊,帶動鄉村發展;另一方面,鄉村也要聯系當地實際,發揮特色優勢,建立創新發展模式。如此,就能在城鄉發展的指導與戰略思想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及農村對城市的促進與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只有盡快解決好我國“三農”問題,才能離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接近,最終消除三大差別,走向共同富裕。綜上所述,統籌城鄉發展觀,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城鄉發展觀的繼承和超越。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偉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7頁.
[4]江俊偉.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兩個維度及其當代啟示[J].黑龍江史志,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