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琳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碳排放交易中的國際私法問題
何 琳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隨著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出臺,如何切實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的熱點之一。碳排放交易作為《京都議定書》提出的一項減緩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機制,在適用中仍存在著一些國際私法上的問題。本文主要以“中國碳交易第一案”為例,首先對碳交易進行簡要介紹,其次對中國碳減排合同作簡單概述并由此分析所引案例中涉及到的如管轄權等問題,最后本文對中國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提出建議,希望借此能提醒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企業,并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碳排放交易;國際私法;法律適用;管轄權;準據法
世界著名認證企業挪威船級社的一紙否定性審定報告,讓一家中國水電企業預期的30萬歐元碳減排收入打了“水漂”。這家水電企業向代理此項業務的太比雅環保公司“興師問罪”,太比雅環保公司將北京挪華威認證有限公司告上了法院,認為后者“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且“涉嫌合同審定日期倒簽”。此案也就是“中國碳減排行業第一案”。盡管此案目前并沒有尚沒有明確的終審結果,但是由此可以折射出碳交易合同在法律適用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碳交易的產生根源及法律依據。碳資產本身并非商品也沒有經濟價值。然而,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在環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從另一個角度看,減排的實質是能源問題,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國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較大。而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價差。發達國家需求很大,發展國家供應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場由此產生。碳交易主要依據以下法律文件進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155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屆締約國會議上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第十二條;200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七屆締約國會議中通過的落實《京都議定書》機制的一系列決定文件即“馬拉喀什文件”。
(二)碳交易的三種機制及兩種形態。為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最終目的,前述的法律架構約定了三種排減機制: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排放交易。這三種都允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國與國之間,進行減排單位的轉讓或獲得,但具體的規則與作用有所不同。根據以上的三種機制,碳交易被區分為兩種型態:配額型交易和項目性交易。配額型交易指總量管制下所產生的排減單位的交易,如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歐盟排放配額”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議定書》排減的國家之間超額排減量的交易,通常是現貨交易。項目型交易指因進行減排項目所產生的減排單位的交易,主要是透過國與國合作的排減計劃產生的減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貨方式預先買賣。
(三)引用案例的碳交易屬性。本文引用的案例屬于碳減排交易類型。案例中雙方爭論焦點水電公司碳減排量核證項目是中國企業通過一定技術改良降低生產中的碳排放量,若碳減排量通過核證,則核證后的碳減排量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出售。
(一)中國碳減排交易合同類型。碳交易初期出售方和購買方一般會簽訂委托合同或服務合同將申請碳減排交易的相關事項委托給專門機構代為申請和操作。而由于碳減排額度有著不同于一般有形商品的特殊性,因此只有獲得證實的碳減排量才能最終成為碳交易的對象,由此才能確定交易數量和交易價格。碳減排購買合同是碳交易成功的法律保障,其包括的主要條款有:交易主體、減排量的數量和價格、買賣雙方的義務、違約事項及其后果、違約責任等。碳減排交易中還涉及到諸如資金、技術、設備等有關要素的開發與投入,需要簽訂相關合同,由此衍生出相關的技術轉讓,投資合同等其他合同。
(二)中國碳減排交易合同的準據法。碳交易規則是《京都議定書》,因此其準據法首先是國際條約。但由于各地區常常有各自不同的碳交易體系和平臺,因此在判定適用的準據法時還要依據合同中所確定的碳減排量適用的交易體系。而根據國際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確定碳交易合同的準據法首先應認可當事人自己選擇適用于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因此自愿減排的出售方往往并不需要遵循《京都議定書》強制規范,而是根據利益自愿選擇。
(三)對引用案例的管轄權分析。事實上,由于一個碳減排交易所涉及的主體并非單一且不同階段簽訂的合同種類也不盡相同,如在本文所引案例中主要涉及兩個合同:原告與水電公司間的委托合同和原告與被告間的服務合同。盡管兩個合同彼此獨立,但從同一筆交易的事實看,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根據已公布的案情看,雙方當事人已經明確約定“本協議適用挪威法律并按其解釋”,在法律適用與管轄法院上本應按約定適用挪威法律并由挪威法院管轄。因此盡管一審裁定被告主體不適格駁回起訴,但實際上以中國法院無管轄權為由駁回應該更合適。
通過碳排放交易中管轄權及法律適用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碳排放交易作為商品合同的一種類型,意思自治原則及交易所規則決定了碳排放交易的管轄權和法律適用條款。但在本文所引案例中由于法院的疏忽,忽視了涉外案件中的管轄權問題及法律適用問題,徑行判決。這也反映出我國在碳排放交易糾紛中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不占優勢。因此,我國應加大對其重視,增加對相關業務的專業培訓,從而在產生就糾紛時能夠熟練運用現有法律作出正當合理的裁決。同時,我們應加強對碳交易市場的法律監管,建立規范化的碳交易市場,設立專門的碳交易管理機構并確定其管理模式,從而完善碳交易市場。
[1]朱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私法全球化[D].吉林大學,2004.
[2]楊紅強,張曉辛.《京都議定書》機制下碳貿易與環保制約的協調[J].國際貿易問題,2005,(10).
[3]高潔.國際消費合同的管轄權與法律適用 [D].外交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