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48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差距研究
張 鵬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48
隨著國務院的關于戶籍改革制度意見的發布,存在半個多世紀的城鄉居民兩種身份的情況即將結束,但是城鄉的差異仍然存在。由于之前城市、農村的地理環境、公共轉移支付的程度、政策傾斜程度的不同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公共服務水平供給不一導致城鄉居民差距過大。
城鄉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公共服務差距;轉移支付
目前關于城鄉差距的文章已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從改革開放開始說起,本文是從21世紀重新分析城鄉差距,并且在新的方面進行了對比。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并且在部分地區也已經開始了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過度的階段,但是部分地區仍然是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城鄉差距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國逐漸開放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金融等手段也被我國逐漸應用,但是城鄉金融水平不同進一步導致城鄉差距擴大。
近年來,全國居民消費支出占全國GDP消費比重逐年下降,步入21世紀以來,農村居民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用現價相比,1978年的差距是2倍(1.93),截止到2013年仍然是相差2倍左右(2.09),相對差距看似不大。但是,如果以1979年的消費作為指數相比,進入21世紀后,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之比在逐年上升,2000年的差距是1.02倍,但截止到2013年差距已經擴大到(3.98倍),這表明和著改革開放初期相比,農村居民的消費遠遠沒有跟上城市居民的消費。出現上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富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而低收入農民相對增加;其二,在宏觀經濟的國民收入的利益分配中,農民的消費份額是持續下降的,但是相對利益在不斷減少,因而城鄉分配比例和相對差距是持續擴大的,未來這一差距還會繼續擴大。
在步入21世紀后,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先是逐漸上升,之后趨于平緩。1999年的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是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的2.65倍,之后逐年上升,在2007年達到峰值3.33,之后略有下降,2012年是3.01倍。2013年是3.03倍。當然,在城鎮的居民還會享受到農產品價格的補貼,白素霞、蔣同明指出,如果考慮到城市居享有的優惠政策及隱性補貼,則城鎮居民的收入可能是農村居民5—6倍。在1999至2004年,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收入增速下緩,一是因為社會的需求不足導致農產品需求下降,農民從農產品中獲得的收入下降。二是鄉鎮企業效益下降,導致農民收入減少。三是,農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在2005年至2012年,收入比下降,最終趨于平緩,這主要是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的實施,如:農業稅的減免、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以及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的普及,切實的減輕了人農民的負擔。
從農產品收購價格上看,農產品的價格波動每年較大,這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谷賤傷農,是理論上的事實,但是造成這一事實的,是價格上漲的太高太快而引起的農產品供大于求。當某種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會蜂擁而上,并且,農村的勞動力價格低廉,相關的農產品的產量會迅速攀升,當產量遠遠大于需求時,農產品價格會大幅下降,農民會轉而投向其他產業,或轉向其他產業,供應減少,又會推動農產品價格上升。農產品價格下降過快時,那么農民的收入將會急劇縮水,農民的生活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國家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1999年國家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占GDP得1.3%,到2013年上升為2.36 。步入21世紀之后,國家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占GDP得比重逐年上升的原因是國家逐漸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生活。但是相比較其他國家而言,我國在農業上的財政支出仍然是處于末位。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城市公共品基本是由國家免費借給,由政府主導。而農村公共品大多數是由農民上交的農稅提供的。這就決定了無論是從數量還從質量上,城市公共品都優于農村公共品。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農民確實得到了實惠,但是,以往由公家統一修建的公共設施,在稅費改革之后,要由農民自己承擔,這項事宜已由公家管理變為私人承包,私人通過抬高價格來獲取一些利潤也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價格會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由于農村公共品主要由農民自己承擔,農村公共品的總量和質量嚴重不足。
在城鄉二元結構中,國家金融政策取向偏向工業,銀行的信貸供給出現城市化和非農化偏好,資金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貸款增量一直較穩定,增速逐年下降,農業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也是在低位徘徊,農業貸款的供需嚴重失衡。在這里農業貸款的不平等性主要體現在農業貸款的收益和風險不對稱,風險大、成本高。農業是一個弱勢的產業,受自然條件的約束比較嚴重,而且農業貸款相對其他貸款來說、周期長、見效慢。我國的信用機制不健全,在農村中賴賬現象依然存在,因此農業貸款風險比一般工商貸款的風險更高。
對此,我們應該對城市和農村一視同仁,財政在醫療、教育、衛生、通訊等方面必須要同等對待,加大對地區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即橫向轉移支付。在資金方面,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對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鼓勵資本流向從事農牧、農林等方面。也可以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等方式,籌集社會資金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白素霞,蔣同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3,(1):37-38
[2]馬明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分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3]黃佳嶸.農村稅費改革之淺談[J].商場現代化,2008, (533): 359-360
[4]楊學峰.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研究,2013,41(11): 5098-5101
張鵬(1992年- ),男,漢,山東,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學,財政學專業,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