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澥(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0)
?
國內公共體育場館管理
吳澥
(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0)
摘 要:該文從國內公共體育場館的理論等層面來展開論述,對我國目前公共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與財政管理的模式進行了分析。作為國有資產的一部分,我國公共體育場館也是屬于這種模式。不管是屬于哪一種經營管理模式,我們國家的公共體育場館都存在著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為此,該文給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體育場館 運營管理 國有經營 國有民營化
公共體育場館是一種具備國有性質的資產,它所有的資產所屬權屬于政府部門,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都是各級政府對公共體育場館實行一種直接的管理。現階段,我國的公共體育場館主要是由各級(省、市或者是區體育局)的體育主管部門來經營和管理,然而,因為各地的公共體育場館的數量增加,國家所能負擔的經費存在不足的情況,所以,怎樣去管理,讓公共體育場館能維持正常運營,成為很關鍵的問題。
從建國初期開始有公共體育場館開始,一直以來都是實行統一收入與支出,且統一化管理的一直服務型的管理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體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公共體育場館猶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那么,因為公共體育場館數量的增多,必然面臨著國家管理政策上的正常調整。于是,公共體育場館開始由全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與自收自支管理方式上的調整與過渡。當然,目前還有一些比如北京工人體育館、首都體育館等早一批建立起來的大型的體育場館,還屬于典型的事業型公共體育場館。
除了事業型的公共體育場館之外,還有一種體育場館管理模式——企業型公共體育場館。前幾年,我國的全運會成功的被舉辦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界限,從那時候開始我國大多數的體育場館開始實行一種企業化管理。也就是說由我國的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負責來管理,亦或是企業派出法人代表來進行經營管理。在最近幾年,一大批的企業型公共體育場館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比如:在2008年聲勢浩大的北京奧運會舉辦完之后,上海東亞體育中心、五棵松體育館、國家體育館等都屬于一種企業型的管理模式并且管理的。
2.1全額預算管理模式
在建國初期,我國成立的一大批體育場館的預算管理,基本上都屬于這種全額預算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管理方式是:公共體育場館把財政的收入與支出都上交國家財政,收入歸上級財政部門管理,支出也由上級財政部門支出。這種全額預算管理模式,適合那些經濟收入低的公共體育場館。
2.2差額預算管理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說是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的公共體育場館的預算管理模式。因為目前所存在的公共體育場館,自身是有著一定收入的,用收入來抵消支出,不足與盈余都歸入國家的財政預算。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公共體育場館的收入大于支出,那么就把收入剩余部分上交給國家,如果說支出大于收入,則由國家來把這部分錢來補齊。
2.3自收自支型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
自收自支管理是指公共體育場館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可以抵消與補充自身的經常性支出,但其不具備企業化管理條件。這種模式的財政管理模式,其公共體育場館的員工還是按照事業單位的編制對待,按照事業單位的標準來領取各項工作與福利。
3.1事業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太過陳舊
前面已經說過,公共體育場館隸屬于國家的體育行政部門,那從1949年建國初期所建立大的公共體育場館,可以說都是靠國家的資金來蓋起來的,最初也大多數都是由國家財政來負擔支出,維持著運營。這種模式,長期以往會讓這些公共體育場館的運營者缺乏一個進取心,也沒有約束的機制。
3.2我國目前的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沒有激勵機制
大多數的公共體育場館屬于事業型,所以,績效工資、薪酬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等都屬于國家所屬。可以說,很長時間存在著大鍋飯模式,干活多的拿不到錢,干活少的卻可以拿到高工資,長此以往,公共體育場館的員工都不愛干活,這樣就導致體育場館的經營開發都屬于負債狀態。
3.3沒有好的經營管理人才來管理
公共體育場館目前都是國家的行政管理部門派人來管理。這部分被派的人存在著學歷水平不夠,管理水平欠缺的問題,也從某種程度上限制著我們國家的公共體育場館發展。這樣的模式,會讓經營變得很落后,管理效率也不高。
3.4企業型公共體育場館存在問題
很多的公共體育場館,雖然屬于企業化管理。但是在一些對人員的考核機制方面,還是沿襲著事業單位的模式。缺乏企業經營的相關配套的管理措施與相關制度,必然也缺乏活力以及規范性。公共體育場館雖也得到國家的財政的補貼,然而因為其管理的機制協調性不夠,內部管理機制不夠,所以,導致其運營的需求不能很好滿足。這樣的結果,會讓我國家公共體育場館的內部供血嚴重不夠,當然就無從談起經濟與社會效益。
4.1提高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的效率
體育場館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在全面發展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機制基礎上,對管理實行職責與權利的分界,去強化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意識,去建立公共體育場館真正的有序的秩序,從而讓公共體育場館更健康發展。
4.2公共體育場館經營也要注意經濟效益
公共體育場館雖然有著給社會群體帶來健身強體的載體作用,但也不能完全成為慈善機構,也就是也要注意經濟效益。所以說,公共體育場館不妨一方面為社會公眾的健身、運動訓練、體育賽事等提供場館,滿足我們國家所提出的全民健身計劃的措施。但是,公共體育場館也不能完全不管經濟效益。一定要建立一定的市場化觀念,去獲得經濟利益。
4.3要尋找到發展的契合路線
目前,我們的國家公共體育場館大多在實行企業化的改制,但是這個改制的路,是一條非常漫長的任重道遠的路線。只有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真正地去規范,去建立與健全自己內部的管理機制,去明確公共體育場館的市場化定位,去真正地戒掉以前那種只依靠財政撥款的惡習。比如: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多做文章:場館的冠名、體育培訓方面做文章、文體演出形式、展銷會、體育場館的附加無形資產的開發,體育場館進行品牌經營等。
參考文獻
[1]楊遠波,彭剛毅.對我國體育場館現狀與運營模式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83-85.
[2]周良君,譚建湘.深圳市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2):17-20.
[3]陳明.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模式[J].體育學刊,2004,11(3):25-28.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b)-014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