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元
中共淮南市委黨校 安徽淮南 232001
堅持創新發展 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劉家元
中共淮南市委黨校 安徽淮南 232001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堅持創新發展是社會治理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利于構建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社會治理思想;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對整個國家制度體系和制度執行能力建設做出的重要戰略布署。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求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全面推行法治,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重要標志。為此要加強社會領域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進一步落實人民選舉制度;加強媒體監督;公布權力清單;規范行政程序;減少行政審批;實行決策執行監督分離;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范行政行為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切實維護公民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權利;要求政府和官員必需首先守法,運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治理社會。
現代社會治理要將政府“包打天下”的理念轉變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多元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密切、平等的合作,將原由國家和政府承擔的職責,逐步由各種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和公民自愿團體來承擔。進一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應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采取鼓勵發展和監管引導的方式,完善培育扶持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社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在社會建設方面,要真正做到“市場能辦的就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傳統的“三條土槍”,即派出所、居委會和黨支部已不足以應對社會治理領域的所有問題,經濟改革和黨的建設也不能代替社會治理工作,“社會治理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替代的政治任務。將“嚴防嚴控、嚴打嚴懲”的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更多地運用群眾路線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社會治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利用互聯網+公共服務不僅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讓群眾更好地監督基層權力行使,更可以簡化服務流程,為創新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通過特許經營、服務外包等多種方式,構建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供給體系。
創新社會治理,源頭治理是根本。要將偏重“滅火”式的事后處置,轉變為關口前移、源頭治理,很多突發事件和危機是由民生問題引起的,因此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要求,各部門各地區要及時進行信息收集、研判、預案制定,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危機隱患,及時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和重特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同時要不斷強化監督檢察,加大考核力度,完善和落實責任追究和倒查機制,促使各級責任主體加大應對各級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視與防范,力求把問題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社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系統方法與整體方法,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統籌謀劃,系統設計,進一步深化改革,整合機構、職能和人力資源,推進綜合執法,實現社會治理扁平化、全覆蓋。加強系統治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激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實現從重管制控制、輕協商協調向更加重視協商協調轉變。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誠信體制建設、信息化管理、輿論引導、心理疏導、人民調解、基層社會自治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改變過去政府主要依靠行政權力發號施令,通過管、控、壓、罰實施社會治理的方式,現在更多地要運用市場的、法律的、文化的、習俗的等多種方法,善于運用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盡可能通過對話、溝通、協商、協調來等手段進行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基本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努力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進一步完善和擴展決策聽證制度和政務公開制度,建立健全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發揮其表達民意、解釋政策、提供決策幫助等方面的作用。公開受理網上投訴,讓民眾話有處說,冤有處訴,通過網站可及時了解辦案進程和結果。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防控社會風險能力。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和心理疏導、危機干預機制,著力健全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政府革自己的命,讓自己的利,還權于民。需要突破各種困難和險阻,需要挑戰既得利益集團,建立起一個科學公正合理的制度體系,引導社會走向公平正義,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逐步解決貧富懸殊、城鄉二元、地區差距,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1]周向紅.新形勢下的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及創新[N].解放日報.2015-07-20第 008 版.
[2]張風陽.科學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幾點方法論思考[J].政治學研究,2014(2):13.
劉家元,(1968--),男,民族:漢。籍貫:安徽淮南。學歷:碩士。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