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娜顧昭明
1.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2.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決策角色下的風險決策研究綜述
張黎娜1顧昭明2
1.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2.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綜述并討論了決策角色在風險決策中的影響因素以及現有的理論解釋,并在最后對未來的研究做出展望。
決策角色;風險決策;決策任務
面對兩個以上不確定的決策結果,做出最優選擇就是風險決策。風險決策由于對決策環境缺乏控制,因此其結果具有未知性,屬于不確定性決策。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為自己做出小到賣菜大到投資的決策行為,為他人做決策或預測他人決策也常需要,如投資顧問需要為自己的客戶選擇最好的投資方案、刑偵人員需要預測犯罪人員的犯罪路徑等。
(一)風險即價值假設
Wallach和Wing于1968年“兩難選擇工具箱”的實驗表明,自我決策較預測他人決策更加冒險,且個體理想選擇較實際做出的選擇而言更加的冒險。由此,Wallach和Wing提出“風險即價值假設”。該假設認為自我決策較預測他人決策更加冒險基于以下兩種觀點:冒險是一種為人們所稱頌的特質,并為人們所推崇;個體認為自己較他人而言,更加具備這種優秀的品質。
(二)風險即情感假設
Hsee和Weber(1997)在金錢領域對自我-他人決策偏差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損失情境還是獲益情境,預測他人做決策較自我決策都更加偏好冒險。并且這種現象只在預測對象為籠統他人(陌生人等)時才存在,而對于真實具體的他人(家人、朋友等)則不存在偏好反轉的現象。因此,Hsee和Weber(1997)提出風險即情感假設。風險即情感假設情感分為預期情緒和先行情緒。對風險的害怕、恐懼、擔心等情緒是先行情緒,能在決策過程中體驗到;預期情緒則是預測決策之后可能體會到的情緒,比如決策后的悔恨、遺憾等。
(三)加工過程差異理論
加工過程差異理論認為,自我在決策時會綜合考慮不同的維度,而為他人決策則更加關注某個重要的維度,如風險概率信息等。Zikmund-Fisher等人(2006)對醫療領域中忽略偏差問題進行研究時發現,患者或醫生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不同的偏好——采取積極的干預治療或者采取消極的忽視。Pollai 和Kirchler(2012)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
(四)解釋水平理論
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是近年來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提出的純認知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根據不同的心理距離采用不同的抽象表征來認識客體。心理距離有時間距離(現在-未來)、空間距離(遠近)、社會距離(自我-他人)和概率(大-小)四種表現形式。個體在認識客觀事物時會采用不同水平的解釋——高水平解釋和低水平解釋。對心理距離較遠的客體,個體更加關注客體的性質和意義,因而采用抽象的、整體的高水平解釋;心理距離較近的客體,個體更加關注客體的局部和具體特征,因此采用具體的、細節化的低水平解釋。Smith 與 Trope(2006)、夏星星(2014)的實驗結果都支持了這一理論假設。
(一)個體特征
個人的自尊、焦慮等的高低都會對個體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Wray 和 Stone (2005)的在對自尊水平對自我-他人風險偏好影響的研究中發現,高自尊的個體較低自尊的個體更加冒險。段婧等人(2012)在內隱自尊對自我和他人決策差異的研究中發現,只有低自尊的個體在為他人決策時比自我決策更加冒險,而高自尊的個體為自己和為他人做決策并未出現顯著差異。Wray和Stone(2005)的研究顯示,焦慮程度的高低也對自我-他人決策產生影響,高焦慮的個體為他人做決策較為自己做決策更加傾向冒險,而低焦慮的個體則未出現這種差異。
(二)人際關系
這里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在心理距離下的社會距離。Marshall(1998)提出社會距離是指客體與個體自我差異的大小,主要通過相似度和親密度來表現。主要指個體感知到的與他人差異的大小或者親疏遠近的程度。如果他人與自己越熟悉或者越相似,那么體驗到的社會距離就越小。Liviatan,Trope和Liberman(2011)、徐驚墊和謝曉非(2011)的研究發現自我和他人越相似,自我-他人的決策差異越不明顯。趙秋荻等人(2013)采用改編的“我中包含多少他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
(三)決策情境
Hsee和Weber(1997)的實驗發現,金錢決策情境較交友決策情境的對個體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大一些。趙秋荻等人(2013)的研究發現:獲益任務下,個體為自己做決策較為他人做決策更為冒險;損失任務下,這種差異則不存在。Beisswanger 等人(2003)對大學生交友決策情境的研究發現,只有在對生活影響較小的任務中,自我-他人決策差異才存在;而那些對生活影響較大的任務,則不存在自我-他人決策差異。
目前對決策角色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決策角色的相關研究大都集中于為他人做決策或預測他人如何做決策,而較少有研究將為他人做決策、預測他人做決策與自我決策三者直接做比較;另外,對他人決策的研究也絕大多數將他人區分為籠統他人和具體他人,而缺乏采用有效的測查手段進行細致區分。雖然,對個體特征與決策角色對決策行為已有相關研究,但范圍不夠寬廣,僅涉及到自尊、焦慮等情緒,需要進一步拓展;同時在被試大多為在校大學生,缺乏對其他群體的研究,如社會工作人員、老年人等,個體所處的年齡、經歷等有可能對決策角色產生影響;對決策角色的研究目前也缺乏相應的腦機制研究,如自我決策和他人決策時是否存在腦機制的差異等。這些問題都值得在以后的相關研究中進一步的進行深入探討。
[1]莊錦英.(2006).決策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趙秋荻,劉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離與決策者角色對風險決策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13.190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