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銀平
【摘要】目的 探討對腦出血患者采用急救護理對其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急救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結果 兩組護理前NIHSS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3.61±0.94)分,低于對照組(5.20±1.0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14.86±4.29)分,對照組為(11.52±3.9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出血患者應用急救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救護理;腦出血;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5..02
腦出血為臨床發生率較高的急癥,多因高血壓誘發,中老年高血壓者為高發人群。該病發展快速,神經系統損傷為其主要表現,比如失語、意識障礙及肢體偏癱等。腦出血常見誘因為顱內血管急性、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等[1],因該病發病急驟且進展快速,故而死亡率較高,為此一定要及時有效治療,才能改善預后。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療腦出血的方法已經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為改善預后,促進健康,還需采取其他措施。當前臨床認為對腦出血患者不僅要及時有效治療,還需最大限度恢復存活后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程度及發生率,為此急救護理獲得臨床重視。為探討急救護理對改善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的效果,現將患者72例選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均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且經頭顱MRI或CT檢查后確診。排除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肝腎功能嚴重異常、嚴重臟器病變、存在認知功能或意識障礙者。依據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急救護理模式。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4.7±6.8)歲;出血位置:基底節區21例,大腦半球8例,小腦7例;GCS評分為(7.3±1.4)分;神志清醒14例,淺度昏迷8例,意識不清14例。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5.2±7.8)歲;出血位置:基底節區20例,大腦半球10例,小腦6例;GCS評分為(7.5±1.7)分;神志清醒12例,淺度昏迷9例,意識不清1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意識狀態、出血部位及GCS評分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病情,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對意識清醒者開展心理疏導與健康宣教,給予降壓藥物等。觀察組行急救護理,具體如下。
1.2.1 組建急救護理團隊
組建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團隊,開放綠色生命通道,人員來自急診科、神經外科、ICU、檢驗科等,培訓每位成員急診護理知識,強化責任感及個人使命感。
1.2.2 院內急救
患者入院后將急救護理干預檔案構建出來,對其病情變化予以密切監測,同時對意識狀態及生命體征行嚴密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突發事件并向上級醫生匯報;②將患者嘔吐物及分泌物及時清理干凈,開展吸痰處理,確保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若患者意識不清或昏迷需將頭偏至一側,避免窒息;降低血壓與顱內壓,同時應用脫水劑等藥物,預防腦疝;亦可防止因降壓速度過快致使心腦血管灌注缺乏或未優良控制血壓而誘發二次出血;③強化營養補充:多補充能量與營養,保持臥床休息狀態,且護士密切關注其情緒變化;④急救后指導開展康復鍛煉,以恢復肢體功能,最大限度減少后遺癥或致殘現象;⑤為防止二次出血護士需輕柔操作,切忌粗暴大力;可抬高床頭約15~30°,腦室引流管需比出口平面高出15 cm左右。
1.2.3 完善轉運流程
轉運每一位患者之前需充分評估風險,包括用藥狀況、管理呼吸道、生命體征監測及轉運時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將氧氣瓶、多功能監護儀等轉運設備準備好,且由經驗豐富的護士陪同,以科學處理突發事件。
1.3 評價指標[2]
于護理前及護理30天后采用NIHSS評分量表評價兩組神經功能,總分為42分,神經功能缺損狀況與分數呈負相關關系。同時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身體功能及總體生活質量等,生活質量與分數呈正相關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護理前后NIHSS及生活質量評分對比①NIHSS評分:護理前對照組為(14.18±4.37)分,觀察組為(14.34±4.6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63,P>0.05);護理后對照組為(5.20±1.08)分,觀察組為(3.61±0.9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51,P<0.05)。②生活質量對比:護理前對照組為(9.84±2.18)分,觀察組為(9.90±2.30)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94,P>0.05);護理后對照組為(11.52±3.94)分,觀察組為(14.86±4.2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81,P<0.05)。
3 討 論
腦出血為臨床常見疾病,病情多變且復雜,癥狀表現多樣,易遺留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言語不利等,對人們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存在嚴重威脅。因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該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為此臨床高達關注如何強化急救效果以改善預后。研究[3]顯示對腦出血后意識障礙患者醫務人員搶救關鍵在于爭分奪秒開展搶救,需嚴格遵循“時間就是生命”原則,緩解機體損傷,最大限度搶救生命,避免死亡。急救護理即基于臨床護理路徑優化各個搶救環節,確保每個緩解可緊密連接,將搶救時間最大限度縮短,挽救患者生命,且最大限度減少后遺癥。有研究稱腦出血后急救時間長短與NIHSS評分有直接關系,越早開展急救,搶救耗時越短則NIHSS評分越低,預后更好,生活質量更優。本組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3.61±0.94)分,生活質量評分為(14.86±4.29)分,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該研究[4-5]。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應用急救護理可明顯改善其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紅衛,高 昕.急救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存活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6):14-16.
[2] 邵雄英.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20):17-19.
[3] 劉春英.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模式改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的有效性探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8):1199-1201.
[4] 袁 慶,易 容.急救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存活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28):4014-4015.
[5] 趙艷艷.急救護理模式改善腦出血意識障礙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實效性評價[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z1):155-156.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