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斕(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高校體育教學新理念的研究①
王斕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對傳統的體育教學帶來了巨大沖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主體地位沒有體現、教學內容沒有創新處、教學方法枯燥乏味、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問題,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對體育教學產生新的理念,應該全面開發教學內容與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等,旨在為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良好、健康地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 高校 體育教學 新理念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1.004
體育課是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肩負著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意識的重任。現如今的社會,不僅僅需要高學歷的人才,而且對一個人的人格有了更高的要求。體育課的作用不只是增強學生體質,而是使學生在增強自身體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空間感、意志品質等各方面的能力。該文通過多元智能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研究,以期望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在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時,發現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存在差異,從而提出該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個人認為過去對智力的理解過于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的指標。根據這樣的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一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范疇: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2.1 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沒有體現
在體育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地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在不斷放大。在教學中,學生要根據教師的特長進行相應技術的學習,無法體現其主體地位。
2.2 教學內容沒有創新處
教學內容沒有創新,尤其是在公共體育課上可以表現出來,以籃球、排球、足球、武術、體操、羽毛球等教學內容為主,如果要開展其他項目還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向學生教授相關的體育保健常識和如何處理運動中產生扭傷等輕傷的方法,從而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無法產生興趣,降低了參與程度。
2.3 教學方法枯燥乏味
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千遍一律為慢跑后,徒手操,學新內容或復習,自由活動,集合下課的模式。學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在重復一樣的形式,學生積極性不高是正常的。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幾乎都是強制學習該內容,學生沒有自主性,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
2.4 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化
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運動成績,或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是否符合教師的標準,而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學生只有在運動會取得冠軍,排球比賽中拿到第一名,這才算是完成了教學目標。對于這樣過于量化的指標,其得到的效果,并不盡人意。
2.5 教學中的評價體系不合理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都是以學生的體育運動成績為評分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人身體情況。容易出現學生十分努力的學習技術,但是由于自身的身體素質較差,而無法達到較高的標準,最終學生的努力與成績不成正比,學生自身會受到打擊,逐漸使學生弱化了參與體育課的熱情和主動性,逐漸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求及格成績的現象。
3.1 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選取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專業、已學過的內容等方面進行選取。教師教授內容時,不僅要發展使學生的運動智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空間智能。例如,學生在學習一些隔網對抗類(羽毛球、排球、網球)的項目時,對運動場地的空間意識感不好,特別是在排球項目的教學中,當對方將球發出后,球向著站在后排的防守隊員過去,這個球很清楚的就能看出是出界球,學生仍然去接球,就可以看出其空間感差,對排球場地的沒有空間意識。因此,在教授學生排球比賽的站位時,要是學生明白自己站的位置,當球過來時,是否在你的能力范圍內,這球要不要接。
3.2 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體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語
3.3 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
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僅要發展學生運動智能,更要發展學生的自省智能。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身體的自身差異,在完成教學內容中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差別,學生自己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向教師請教,此時教師更要注意那些程度較差的學生主動幫助學生進行錯誤糾正,主要是重視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點,教師幫助學生更全面的發展,更好地適應現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
3.4 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中,運動成績的高低是主要的量化手段,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想象。對學生的量化指標應從三方面進行: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小組評價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體系的綜合性,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學生自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知能力,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白自身與其他人的差距,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得到改正。教師評價能夠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著學生進步,同時可以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小組評價,為了發展學生的交往智能,在教學中,許多學生不喜歡與其他人溝通,增加小組評價后,學生會主動增加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機會,并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促進共同發展。
傳統的體育教學會出現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沒有體現、教學內容沒有創新處、教學方法枯燥乏味、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等一系列的問題,多元智能理論能夠從從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7個范疇,對高校體育教學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多元智能理論下高校體育教學的新理念主要表現在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在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的同時,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也得到了增強。
[1]張德智,王琨.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審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0(33):107.
[2]李津蕾.多元智能理論與體育教學改革[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2):80-82.
[3]黃英,蔣曉丹,杜康力.多元智能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借鑒和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29(4):40-42.
G807.02
A
2095-2813(2016)07(c)-0004-02
①王斕(1990—),女,河南新鄉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言智能,可以采用每個學生都是體育委員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語言的組織能是在各個方面的,有些學生可能在平時與熟悉的同學交流溝通起來十分的流暢,而站在所有同學前面是就會膽怯,語言不流暢,要讓學生敢于表達,主動表達。許多學生都存在這樣的觀念,體育課只是為了讓身體得到鍛煉,不會進行任何的腦力活動,這是不對的。在體育課程學習中,要不斷發展學生邏輯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