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卷首語
2016:挑戰與收獲
本刊編輯部
年終歲尾,又到了盤點的時候。回望即將過去的2016年,中國經濟社會、外交等諸多領域在應對來自各方面的不斷挑戰中亮點紛呈。為此,本期約請有關專家撰寫《治國理政謀外交:2016中國周邊外交的不凡歷程》《中國經濟發展亮點紛呈》《盤點2016年中國互聯網十大熱點事件》等多篇文章,精心回顧與梳理,以飧讀者。
本刊特約評論員指出,2016年中國在周邊地緣政治方面經歷了多次非常重大的挑戰。雖然面對重重困難,中國顯示出了強大的戰略定力與高超的外交技巧,嫻熟運用各種外交策略,彰顯出獨特的外交智慧。在朝核問題上,堅持維護自身正當合理安全利益的同時頻繁穿梭斡旋,控制朝鮮半島局勢惡化程度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的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的支持與理解,同菲律賓新政府積極緩和關系展開良性互動,使得中菲南海爭議呈現出“峰回路轉”的態勢,而這廂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卻給了包括美日在內的個別西方國家當頭棒喝。菲律賓新政府對待南海仲裁案的態度以及對華政策的方向,使得長期在這些問題上煽風點火的域外勢力倍感“釜底抽薪”。盡管南海依然會時而泛起風浪,但是可以確認的是中國同相關爭議國家就島礁主權歸屬與海洋劃界問題進行直接雙邊談判磋商解決,以及中國同東盟國家共同維護南海整體和平與穩定的大方向正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2016年的中國外交中有諸多亮點,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同東盟關系的進展。南海問題考驗了東盟內部的團結,更對中國與東盟這對建立了25年對話關系的戰略合作伙伴進行了信任度測試。2016年的中國周邊外交,在應對諸多危機和挑戰的同時也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收獲,而更多的工作則在穩步扎實推進之中。
經濟方面,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調整、平庸時代,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仍然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態。作為代表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處于深度結構調整之中,增長動力逐步從主要依賴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與過去相比,2016年中國經濟涌現出新亮點:即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效果明顯;消費需求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呈現高端化、結構優化;電子商務、供應鏈等新興商業快速發展等。
專家分析,這些亮點與中國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創新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密不可分。中國政府積極深化改革,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三五”將進一步全面推進,落實該決定中的內容,深化中央和地方的制度改革、國家財政與金融體制改革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倡議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國際活動進一步體現中國元素。盡管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短期內中國經濟受到沖擊和波動,但是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政府明顯提高了宏觀調控能力、引導與服務市場的能力,積極防范各種經濟風險,能夠駕馭和發揮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力。一方面全球發展中,新興市場經濟體離不開中國,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中,發達經濟體需要與中國密切聯系。
治國安邦,最為基本的條件在于要保證在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下發展經濟。這對于中國而言,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世界而言,就是要與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讓中國夢與世界人民美好的夢想連接在一起。
“梅花香自苦寒來”。縱觀2016年中國發展的成績,已為2017的發展鋪下良好的基礎,其中體現出中國不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意志與精神,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