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鐵強,胡澤湘
?
新常態下舞龍運動的保護和傳承路徑研究
蔣鐵強1,胡澤湘2
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新常態下舞龍運動的保護和傳承的路徑進行研究,研究認為新常態下舞龍運動的保護和傳承中存在著保護路徑單一、表演形式封閉、外來文化沖擊等問題;提出“互聯網+”思維、“文化+”思維等保護和傳承的新思路;提出在互聯網運營或文化運營的前提下依托學校、民間、政府保護和傳承的路徑,旨在為舞龍運動在新常態下保護和傳承路徑的豐富提供一定的借鑒。
新常態;舞龍運動;路徑;借鑒
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著中國的團結統一 ,是我國先民們的的偉大智慧結晶,是我國文化史中的瑰寶,其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逐漸形成了“草根”舞龍、競技舞龍為標志的龍文化,其是龍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新常態下龍文化找到合適的保護和傳承路徑,使其適應中國文化建設的發展成為了必然趨勢。
1.1龍文化及舞龍的釋義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形成的象征,是一種許多氏族部落崇拜的靈物經過美化的綜合體[1],其是各個氏族部落團結和融合的表現。而舞龍是古時祈龍求雨的一種宗教式的活動,到漢代成為了大型的娛樂活動,唐宋時期已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歡慶習俗[2]。龍文化包涵了舞龍運動,舞龍運動是龍文化的組成部分。
1.2新常態與龍文化
“新常態”一詞最早于2014年5月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釋,起始“新常態”一詞是用于經濟領域,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被引申至文化領域。文化建設進入新常態,是發展方式重構、發展動力重塑的過程,其要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龍文化是中國千百年來傳下的文化寶藏,面對文化建設的新常態,龍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龍文化將有利于中國文化建設的完善,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騰飛,有利于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2.1保護和傳承路徑的單一性
我國的各個民族都有著圖騰信仰,有很多民族就是以龍的形象作為民族圖騰。56個民族在中國都有著其各異的生存環境,在當前這個文化融合的時代,舞龍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融合,但受到民族偏見、傳承偏見、性別偏見的影響,舞龍運動沒能更深程度、更大范圍的傳承、傳播,如湘西的“段龍”存在著只傳男不傳女的現象。再者,舞龍運動的傳承人多為民間藝人,受到文化程度及對各傳播媒介所知的局限,他們進行舞龍運動的傳承多是以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
2.2表演形式封閉
各個民族都有著不同于別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信仰。民族的認同感就存在于這種特殊性上,而這種特殊性正成為了文化傳承的隔離機制。各個民族的舞龍運動在表現形式上,多與表演民族當地的文化相切合。而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差異,造成了民族之間文化認同感程度低,正因為如此,民族舞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容。如就舞龍運動中龍的外形來說,有似鄂、豬、鹿之形,可能犯了一些民族文化的大忌。
2.3外來文化的沖擊
隨著全球一體化節奏的加快,文化逐漸由單一型向著多元化發展。舞龍運動是在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雖然傳統的舞龍文化很大程度帶有封建的意識,滯后的文化總要被先進的文化所代替。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一種文化,它能傳承多年,必有其道理。然而,民間舞龍運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還沒提出前,顯得格外的弱小,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提出多年,舞龍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由于舞龍運動各個地區表現形式的不同,非物質文化保護法也只能保護其部分項目,保護缺乏完整性。因此如何完整的保護舞龍運動,抵制外來文化的沖擊的同時,保持舞龍運動本真性成為了當下的重要課題。
3.1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保護和傳承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其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征[3]。當前,打造“互聯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了新常態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重要的途徑。其目的是在尊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優化和集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在舞龍運動中運用“互聯網+舞龍運動”的思維將舞龍運動產業化,如在舞龍運動商業化方面可以銷售龍文化紀念品、服飾、器材;在舞龍運動文化傳播上,可以宣傳和承辦舞龍表演和賽事,組建舞龍運動對在互聯網上尋找表演商家,進一步豐富舞龍運動傳承方式。
3.2運用“文化+”思維進行保護和傳承
由 “互聯網+”這一新興思維的誕生,新常態下文化領域也衍生出了“文化+”這一思維,“文化+”,是以文化為主體或核心元素的一種跨業態的融合,是將文化創新創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形成以文化為內生驅動力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與新形態?!懊褡鍌鹘y體育文化+經濟”這是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路徑。當前,諸多的旅游景點都在打造地區的特色,民族地區正依托地區的特殊文化特色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如湘西的三江苗寨,推出有板鞋舞、跳竹竿等項目融為群眾旅游的一部分。誠然,作為舞龍文化一部分的舞龍運動,也有其的特色之處。運用“龍文化+旅游”、“龍文化+教育”、“龍文化+學校體育”、“龍文化+群眾體育”等都是傳承和保護龍文化的思維方式,而在舞龍運動上可以把舞龍運動融入旅游、學校體育、教育、群眾體育中,為舞龍運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以此來傳播文龍文化,推動舞龍運動的發展。當然,各個領域中進行保護和傳承一定要保持舞龍運動的“原生態”、“活態”性。
4.1依托政府保護和傳承
當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異化、失傳的威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針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提出了新常態一詞,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包含了文化因素,因此文化建設當前也面臨著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政府在舞龍運動保護和傳承中所頒發的政策、方針,影響著舞龍運動后續的走向;在舞龍運動的組織中政府的引導作用,決定著其的規模和規格。政府保護和傳承舞龍運動過程中,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龍文化互聯網交流平臺,并實踐組織開展舞龍運動。依托網絡招商、節慶文化籌集舞龍運動保護和傳承的資金,擴大對舞龍運動保護和傳承的資金投入,打造地方舞龍文化的品牌等。
4.2依托學校體育保護和傳承
學校是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場所。當前國內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學校的對策,試圖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融合在一起。目前,少數民族中的很多項目業已融入了學校體育,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舞龍運動在學校的開展正緊鑼密鼓的進行著,當前舞龍運動在體育院校開展得較好,存在方式多以競技的和表演的舞龍運動為主。但依托學校體育保護和傳承舞龍運動,建立“龍文化+學校體育”的模式,要以多樣化的方式保護和傳承,突出舞龍運動的民族性、健身健心性、表演性、競技性、文化性等特征,真正做到其的“活態”保護和傳承。
4.3依托民間組織保護和傳承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4]。舞龍運動產生于民間的圖騰崇拜、宗教祭祀,依托民間組織保護和傳承才能保持舞龍運動的本真性。由于舞龍運動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特征,在保護和傳承之時要分地域、分人群、分民族的進行,面對民族文化有著地域性的特點,因此可以組織民間藝人進行研修授藝,利用互聯網對龍文化資源進行共享和整合,宣傳民俗旅游的同時把龍文化融于其中;分區域的建立特色民間舞龍電子交流平臺,組織民間舞龍藝人進行指導、授藝,并定點、定期的實踐舞龍運動,擴大舞龍運動在民間的影響力,為舞龍運動的保護和傳承提供良好的民間藝術氛圍。
舞龍運動是龍文化的一個集成體現,其有利于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的騰飛,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保護和傳承舞龍運動是中國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集合社會多方面的資源對舞龍運動進行保護和傳承,是省時、高效的有力途徑。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圖騰,面對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常態,應該使舞龍運動朝著新的方向、呈著新的姿態發展,這也預示著中華民族發展的美好愿景。
[1]劉蔚華.龍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J].中州學刊,2000(2),115.
[2]周雪華,劉少英. 挖掘龍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J].搏擊(武術科學),2014,11(6),95.
[3]互聯網+.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 6.html,2014-11-21.
[4]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43.
Dragon Dance Movement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ath Research under the New Normal
Jiang Tieqiang1,Hu Zexiang2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research on dragon dance movement,the path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tudy under the new normal. Research finds that dragon dance move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path is single,form is closed,and faced foreign culture shock,etc.;puts foward new ways of thinking such as "Internet +","culture +" for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aims at providing dragon dance move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new normal;dragon dance movement;paths;use for reference
蔣鐵強(1989-),男,湖南湘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1.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cie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
2.畢節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畢節552100
A
1005-0256(2016)09-0134-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