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乃全
別讓精神“瘦骨嶙峋”
■ 李乃全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句話:“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外貌上的面黃肌瘦更讓人心痛。”此話形象地指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的狀態。當前,扶貧攻堅已進入啃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各級干部帶領群眾苦干實干拔窮根熱火朝天。但與此同時,也有少數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價值取向偏移;奉獻意識弱化,進取精神衰退;無上進之心、創業之志、開拓之勇、昂揚之氣;或貪圖享樂、虛擲年華;或得過且過、無所用心;或沉迷網絡、渾渾噩噩,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隨時都有墜落的危險。
人的心靈空間,陽光雨露不去播灑,就會霉菌瘋長;人的精神家園,正確的價值觀不去占領,就會雜草叢生。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鑄魂”與“蛀魂”的較量,固根與拔根的拉鋸,扛旗與改旗的掰腕,一刻也沒有停歇。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少數干部信仰缺失、精神荒蕪的現實,全面及時“播灑陽光雨露”,讓廣大干部既有“孔武的身軀”,也有“挺拔的靈魂”。
靠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習總書記鮮明地指出:“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蘇共有20萬名黨員時能夠奪取政權,有200萬名黨員時能夠打敗法西斯侵略者,而有近2000萬名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仰的缺失!我黨誕生時僅有50多名黨員,幾乎不為人知,卻最終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建立了新中國,并通過建設、發展、改革,讓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最根本的就在于黨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負責任、敢擔當,始終踐行著銘刻于心的理想信念。人生如屋,信念是柱。當前,要立起信念之柱,就要始終不渝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堅信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是凝聚思想、樹立信仰的最有力的武器,做到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真正鍛造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保證方向不偏、信念不失、精神不散。
憑科學知識文化提神。毛澤東同志說過:“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見很遠很遠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伊斯巴哈尼也坦言:“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復生氣,猶如雨水澆灌荒蕪的大地一樣。”一個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知識塑造心靈,用智慧凝聚力量,才能永葆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論語》里一句“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告誡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如果說“見善如不及”是“內修”,那么“見不善如探湯”則是以“內修”為前提的自律,因為只有在“見善如不及”的自我要求下,才可能對“不善”產生足夠的警惕。黨員領導干部大都擁有各種權力,會面對權力、地位、金錢甚至美色等等誘惑,領導干部只有有了對“不善”的敬畏之心,真正明白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老百姓謀利而不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利、私欲的,才能在權力面前自念“緊箍咒”,在金錢面前自設“高壓線”,在美色面前自筑“防火墻”。身處老區一線脫貧攻堅的干部,更應當一方面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提升能力素質,增強精準扶貧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人文知識,深厚文化底蘊,提升思想境界,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撥開云霧見月明”。
(作者單位:方山縣扶貧辦)
(責編:許樹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