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研韜 盧 瑄 焦 昆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路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中華民族應有卓越的格局和智慧實現“以海富國、以海強國、以海衛國、以海睦國”的海洋戰略。無垠的海洋是聯接世界的紐帶,是我國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的重要手段。明朝航海家鄭和說:“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習近平指出:“海洋事業發展得怎么樣,海洋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系我們民族生存發展,關系我們國家興衰安危。”
要建設海洋強國,當務之急是提高我國海洋傳播水平。海洋傳播涵蓋海洋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的傳播等,其主要功能有四:互鑒文明、塑造共識、協調政策與行動、減少敵意與阻力,核心目標是提升我方公信度與合法性。海洋傳播有對內和對外兩部分,在信息時代,二者是一體兩面,有機交融的。我國要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就必須樹立全球海洋治理的大局觀,要有能力影響利益相關者對海洋保護、開發、管理與合作的認識、政策與行動。
中國是傳統大陸國家,講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海洋并非統治者興趣所在,《皇明祖訓》所列15個“不征之國”即為日本、暹羅、蘇門答喇、爪哇等“海外國家”。傳播學是20世紀上半葉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在中國受到重視是與改革開放“睜眼看世界”同步進行的。在各國愈發重視海洋、中國面臨的海洋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筆者試圖以傳播學視角思考海洋挑戰、研究海洋治理。
自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以來,各國對其中的“領海”“專屬經濟區”等概念與條款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讀,并加緊島礁爭奪進而引發摩擦。中國在南海、東海、黃海、印度洋面臨的國際壓力驟然增加,國際輿論環境惡化,國際形象受損。中國約50%的貨物進出口量須經印度洋、約3/4的石油進口經過馬六甲海峽,海上航道順暢對中國經濟發展舉足輕重。除此之外,相關國家與中國的島礁爭奪、美國對華“島鏈戰略”都折射出地緣政治的殘酷性。因此,海洋傳播不僅事關中國現代海洋國家形象,更關乎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與安全。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區域文明都不能以單一文化形式存在,人類社會正被各種文化文明,如海洋文化、內陸文化、游牧文明、農業文明、商業文明、工業文明等滋養著。文化嫁接、文化重塑是當今文化沉浮、文明更迭時代的歷史必然。科技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讓具有掠奪性、征服性的強勢海洋文化漸漸失去原有的權威。與此同時,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中國正在悄然改變著自己的文化結構,商業文化和海洋文化正極大豐富著中國的主體文化,它們伴隨著崛起的中國橫空出世。海洋文化兼具開放性、開拓性、和合性與共榮性,成為引領世界的新一波文化浪潮。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發展海洋傳播恰逢其時。
其一,破除中國是海洋文化弱國的國際偏見,樹立海洋文化強國的標尺。中國尚未建立海洋文化強國的國際形象,這部分導致政治互信不足、軍事猜忌不斷、交流合作膚淺、地區局勢緊張、鄰邦依存度低等局面。如今我國已為打造海洋文化強國積累了良好的品牌資源,下一步就要使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中國是成熟而負責任的海洋文化強國;不同于西方殖民擴張的海洋文化,中國海洋文化是包容開放的,是可以放心搭乘的諾亞方舟。我們要做自信揚帆遠航的舵手,使乘客們充滿信賴感與安全感。這是一次以中國海洋文化優秀個性為羅盤,以國際海洋文化共性為潤滑劑,以各國海洋經濟為驅動力的國際巡航。只有為世界樹立中國海洋文化強國的標尺,才能粉碎各種國際陰謀,贏得國際廣泛認同。
其二,海洋文化國際傳播要著力于海洋動態文化。海洋是海洋文化的主要介質,有關海洋的人類活動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而以國家為主體的海洋活動又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靜態呈現自主性和非交流性,如海防建設、單邊海洋活動等;動態呈現交互性和流動性,如國際間圍繞海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的交流合作。中國雖已成長為新興大國,但仍不具備應有的國際話語權,在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夾擊下仍處于劣勢和防守狀態,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國家搶奪話語資源、左右國際社會判斷,把中國扭曲成搶奪海上生存空間、軍事威懾鄰邦、霸占海洋資源的異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發揮海洋文化的流動性有助于加深彼此理解,打破政治僵局。我們可利用海洋活動平臺,如海上絲路往來、國際海洋科學勘探與研究、友好港口(島嶼、城市、高校)互訪、國際海洋護航等,往返交互、合成共生,努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和文化連理枝。
其三,海洋經濟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主要傳播載體。空談口號、單純灌輸理念是不能實現有效傳播的。近現代以前,中國一直是文化輸出大國,最強有力的輸出載體就是國際貿易和中國商品,在給其他國家帶來實際利益的同時,中國文化和價值觀也被廣泛認知。如今歷史使命又一次降臨,疾馳的中國經濟列車是許多國家期盼搭乘的順風車,各國發展也長期高度依賴海洋經濟和海洋運輸,中國參與的海上貿易必將成為海洋文化最重要的傳播載體。它是實體傳播,可淡化政治色彩,以此深化國家間的互信合作,并隨著經濟交流的縱深化實現海洋文化的深度傳播。海上絲路正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形象大使。
政府雖為傳播主導,但傳播執行者不應拘泥于官方,需發揮非政府組織、各階層群體、傳媒以及海外華僑的積極性,真正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傳播網絡構建關系重大。當今西方壟斷世界話語霸權,而中國話語張力不夠、話語渠道狹窄,中國亟需因應海洋問題的國際化而構建國際傳播網絡,通過傳媒、政府、智庫等力量的整體配合,逐步強化在海洋傳播網絡中的信息投送,使中國聲音盡量不被扭曲地抵達目標國公眾。
應重視民間群體受眾。在與我國南海爭端中,越南不但走上國際舞臺積極發聲,對內強化民族主義情緒挑動反華思潮,還用中文直接面向中文群體,對華宣傳的民間指向明顯。我國在海洋維權中的傳播工作一直將政府列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受眾,這已不適應當前媒體多元化、受眾多樣化、語言年輕化的傳播生態。
我國海洋傳播應遵循如下八原則:(一)科學制導。傳統上,在傳播作業中,我國更強調政治正確而對技術正確重視不夠,導致有時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尊重傳播規律、尊重國際傳播人才是我國提高國際話語權的不二法門。(二)結果導向。所有的對外行動、政策、項目、計劃和信息都必須服務于明確而統一的目標。在國內資源配置上,要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為指針,而非以平衡國內部門利益為考量。(三)立體聯動。我國海洋傳播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民間為主體”的現代體系,充分整合“政府+民間”“軍事+民事”資源。為此須明確海洋傳播主管部門,打破既得利益格局,打造適應新時代的官民合作與軍民融合新機制。(四)挖掘新媒體功能,組合使用圖片、視頻、語文等多介質文本,力爭覆蓋有潛力有影響的專業人士和青少年群體。(五)不回避海洋爭端等敏感議題,但面對爭議時,傳播的使命應是洗臉而非化妝,更非整容。(六)警惕跨文化誤區,尊重目標受眾的民俗和習慣,力戒文化中心主義,學會從當地人視角看待我國文化與訴求。(七)建立立體化交流平臺,重視質量較高、規模較大的高校、媒體、私企和智庫資源。在對外傳播中,建立關系和信任比傳遞信息重要。(八)解放思想,挖掘特色海洋文化,如海港文化、海洋建筑、海洋文藝、海洋體育、海洋民俗、海洋觀、海洋研究、海洋開發、海洋保護、友好島嶼、海洋文化傳承與保護等。
我國以海洋傳播助力海洋維權工作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提升議題設置能力,不隨對方起舞。日本不顧中方對其無理主張的尊重和友好態度,在國際場合顛倒黑白,態度蠻橫,使中方春曉油氣田正常采掘工作大受影響。由于中方對國際傳播語言與技巧的生疏,在日方對國際輿論單方面輸出的情況下,中方海洋利益受到較大損害。今后我國應強化議題設置和控制能力,著力創新既符合國際規則又保障自身利益的傳播模式。
其二,優化傳播文本,避免國際誤讀。在東南亞,中方真誠合作的意圖常被扭曲:我國與印度洋國家的正常合作被杜撰為“珍珠鏈戰略”;謀求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絲路”構想被印度視作威脅。與此相反,印度反制中國、積極介入南海爭端卻得到部分國家贊同,這或因我方溝通不當(如將“一帶一路”稱為“戰略”引發對方緊張),或因對方利用國際對華刻板印象而蓄意曲解。
海南在海洋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地緣優勢不可替代。海南是中國最大的海洋省份,緊靠東南亞,是南海的行政管轄主體,在海洋問題上可充分發揮“外交會客廳”功能。目前,除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博鰲國際旅游論壇、三亞國際財經論壇外,還舉辦諸多國際體育與文化賽事,博鰲公共外交基地、萬寧中非合作交流促進基地、三亞首腦外交和休閑外交基地、海口僑務交流示范區亦在建設中。
瓊籍華僑僑務資源豐富。東南亞與中國地緣政治和經貿發展息息相關,其中數個國家與中國存在南海爭端。該地區是華僑華人的傳統聚居地,海外瓊籍華僑大部分聚居于此,很多人對祖籍地懷有故土情感。華僑群體身兼傳播受眾與溝通渠道雙重角色。海南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與東南亞華僑特別是瓊籍華僑的溝通重任,助力協調包括南海爭端在內的國際問題。
本土海洋傳播人才培養與智庫建設。海南擁有18所高校,其中海南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師范大學等均開設海洋、傳播、公關等專業;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立足海南,服務南海,面向東盟”;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中國南海研究院、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研究院等智庫都在鍛造海南特色的公共外交與海洋傳播機制,今后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將更為積極。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指出,今后的時代,控制世界的將不是軍事實力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國家;美國戰略界把信息視為四大國家實力之一。我國應把海南打造成南海傳播的“航空母艦”、我國信息作業的實驗基地。遺憾的是,目前海南尚未建立海洋傳播研究機構,這遠遠滯后于國內沿海省份;海南雖已有數家南海研究中心,卻沒有一家南海傳播研究機構。這說明海南省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實力都相對薄弱、搶占戰略高地和學術高地的意識與能力都尚欠缺。“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占據天時地利的態勢下,希望海南各界精誠團結,在政策倡導上早日取得成效,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