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璇
老板沒范兒
□朱奕璇
公司順利引進了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資深教授孫鈞團隊,在全省設立了首家建筑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與孫鈞院士團隊合作的“超深地下室基坑支護成套關鍵技術研究”“高層建筑泵送混凝土的澆筑和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兩個科研項目,是當前建筑業的重點研究課題,為建筑業前沿技術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特別是“超深地下室基坑支護成套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項目完成后,它將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超深地下室基坑支護進行優化設計,可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和縮短工期。按公司每年完成超深地下室15億元,降低成本10%計算,可實現利潤1.5億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同時它將替代目前落后的施工工藝,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公司科技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
同時,廣泛開展“我為‘二次創業’當先鋒”等崗位立功奉獻活動,組織黨員以立項、技改、攻關等形式,加大專利和工法研發力度。目前,公司擁有國家工法3項、省級工法15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型專利53項,榮獲全國建設優秀QC小組4項,全國建設工程優秀項目管理成果獎2項等。其中,黨員、公司副總經理邱伯榮、總工程師黃荷山等參與主編《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成為省內第一個主編國家標準的建筑企業。公司承建的惠安建筑業發展中心工程榮獲2014—2015年度魯班獎,實現了公司質量最高獎零的突破。同時黨員、副總經理陳其興,新黨員黃杰龍等與重慶大學合作,研究形成《外腳手架風作用影響分析及安全控制》《閩南近海多風地區混凝土結構施工風作用分析及安全控制》2個科技項目,被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委會認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國際先進水平。黨員隊伍成為公司技術攻關的排頭尖兵。2015年公司被福建省科技廳授予“福建省科技型企業”。
很難想像這位年過古稀,衣著樸素,騎著一輛老式摩托車上下班的老伯就是閩南建工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邱僅生,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聊天,邱老的話匣子一打開便滔滔不絕,略帶口音的普通話顯得老爺子更加和藹可親。很喜歡聽邱老講他這一生充滿傳奇的故事,這個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生腳踏實地做事,時時處處知恩報恩,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讓人產生油然而生的敬重。
龍年正月初一出生的邱僅生,從小就是個腳踏實地、意志堅定、吃苦耐勞,肩挑養家重擔的男子漢。那年他身負債務走出惠安,跋山涉水、歷盡千辛遠赴海南,只因一個偶然機會從朋友口中得知,海南島石頭多,但當地人不會開采。這個信息讓邱僅生眼睛一亮,彼之所短,正是我之所長。惠安石匠最善劈山取石,壘石建屋,何不到海南建石頭厝去。他當即率人考察,并在第二年組織了10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奔赴海南,很快在海南打響了“惠安人”的名聲,挖到了企業“第一桶金”。
從大膽走出去到挖到“第一桶金”,從帶領員工到海南從事建筑,再到走向全國各地的新發展格局,邱僅生都是腳踏實地,堅守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
在邱僅生眼里,困難和辛苦從來不是絆腳石,只要肯努力就有希望。在他的帶領下,如今的閩南建筑公司已經是一家具有國家特級資質的民營施工建筑企業。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法寶?用的是啥良方妙藥?“不是我個人本事,是靠黨和人民的信任,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這是他發自肺腑地在公司大會小會上最經常說的話。為了表達自己對員工的情感,他為自己定了四個“事必躬親”,退休老職工逢年過節,一定要親自登門拜訪慰問;職工生病住院,一定要到醫院探望;長期臥床不起的同志,只要有空,就一定要去探問安慰;職工家庭操辦紅白喜事,一定去探訪。
邱僅生是老板,是黨員,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好人”。他的樂善好施是一樁樁、一件件,數不清,道不完,而他的名字,像他的企業名聲那樣,被人們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