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 402160)
?
“武術和諧論”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研究
劉婷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 402160)
摘 要:在當前國家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下,領悟武術文化中蘊涵的和諧理念,有助于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有助于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以重慶文理學院為研究對象,將武術和諧論作為其核心來探討成為該課題的主要觀點,對武術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和諧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資源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了現實思考和實踐方案。
關鍵詞:武術和諧論 校園 和諧發展 武術文化
1.1 “武術和諧論”的定義及特征
和諧理念早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很早就被提出及運用,已經延伸到教育學、經濟學、哲學等領域,其價值一直沿用至今。那么,如何理解武術和諧論呢? 首先,“武術和諧論”是人類對武術未來美好的一種理想與信念。這種美好的愿景以期實現武術自身的協調、健康、全面發展,開創武術和諧的新局面,讓中華傳統武術更上一個臺階。其次,“武術和諧論”也是一個實現武術和諧發展及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校園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加強,最終將武術與校園和諧發展相統一,從而實現真正的和諧校園。最后,“武術和諧論”是一種武術發展狀態。武術并非一種獨立的武術形態,而是武術的各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某種統一、協調、平衡狀態。但是“武術和諧論”本身在中華武術不同的發展階段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所以,筆者將“武術和諧論”定義為“仁、禮、智”等和諧理念。
1.2 和諧校園的定義及特征
翻閱歷年文獻,發現有很多對和諧校園的定義,但就此課題的研究,筆者將和諧校園定義為一種以和諧為前提的綜合素質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是將各種教育要素整合、優化,使之形成全面發展、協調運行的教育氛圍。眾所周知,校園是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學校與學生三方的教育合力,是塑造和諧校園的表現與途徑。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和諧校園需要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氛圍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校園成為充滿活力、團結友愛、相互協作的和諧校園。因此,想要構建和諧校園必須做到:(1)加強制度建設。一個好的制度是實施工作的根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保證,基礎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抓好制度建設。(2)注意黨政協調。黨政協調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學校領導班子的協調是整所學校的靈魂,關系著學校的前途與發展。(3)注意關愛教職員工。優秀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學校和諧發展的基石,是與學生和諧發展的關鍵紐帶,因此不僅要在工作上關心教職工,更要在生活上關注教職工。筆者認為,以上三點至關重要。
1.3 “武術和諧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意義
就當今基礎教育校園文化的氛圍中,武術文化的宣傳還不夠,所以將大力倡導“武術和諧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作為中國的傳統,武術經過歷史的傳承與發展,承襲了中國文化中“和”的思想,并形成了和諧統一的體育文化精神,所以應將武術和諧論的思想運用在構建和諧校園的研究中。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的發展,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使武術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武術傳統文化的提升,有利于弘揚武術民族精神。
和諧校園是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和諧,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依托和諧校園的構建,千百年流傳的武術文化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將“武術和諧論”運用于和諧校園已迫在眉睫,筆者將從武德教育、武術民族精神兩方面探討“武術和諧論”對和諧校園的功能與作用,使“武術和諧論”更好地根植于校園文化中。
2.1 武德教育對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
《易經》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崇武尚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延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傳統的道德規范。所以和諧校園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小群體,加強武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教師之間的和諧,還有利于促進整個校園文化的和諧與穩定。所以,就當今學校而言,“武德教育”的意義重大,通過武德教育來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2.2 武術民族精神對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
所謂武術民族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等,簡單來說就是:勤奮上進、樂于奉獻、服務社會。武術所弘揚的這些精神符合當前和諧校園中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將武術中所體現的精神運用于和諧校園的構建中,通過對武術精神的熏陶,培養出具有綜合素養的學生,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中堅力量。
3.1 尋求武術文化的新渠道和途徑,使武術真正進入學校教育體系
就目前武術的發展現狀來看,武術文化的發展面臨著種種困難,那么要采取怎樣的方法才能讓武術更好地繼承與發展呢?首先,武術文化要創新。就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求新才是王道,試想如果文化離開了對“新”的追求,那么它所面臨的困境將不言而喻。尋求武術文化的新渠道,讓武術真正擺脫傳統觀念的桎梏,使武術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中。作為華夏子孫,也要在觀念上改變,朝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使武術真正進入學校教育體系,讓學生深刻領悟武術精神,使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3.2 加強武術的改革和發展,促進武術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多數學校倡導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筆者另辟蹊徑,利用傳統武術打破僵局,加強武術的改革與發展,將武術更好地與校園文化相融合。那么,要如何去實施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1)強調學校武術的主體地位,將武術納入學校體育科目考核中。強身健體是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目的之一,然而武術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強身健體,將武術融入校園也是當今時代所需。(2)加強武術的宣傳渠道。建議學校通過學生社團、俱樂部等團體招收興趣班,并定期舉辦武術交流活動,以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到習武的行列。(3)實現武術自身的和諧發展。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難,那么作為武術來說,應該對自身有個全面的認識,找出問題的根本。
3.3 在武術教學中加強武德教育,使“武德”深入人心
“武德”是武術的靈魂,和諧校園的構建離不開武德教育。學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加強學生武德教育。對于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其對武術武德的認識極其缺乏,要使學生真正了解現代武德的含義及內容,必須加強學生的武德教育,明確學習武術的目的及樹立正確的武術武德觀念,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有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2)加強教師的武德修養。俗話說:“教人者必先嚴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也,首先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感染學生。(3) 多開展有關武術的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武術,揣摩武術的內涵。例如:舉行武術套路展示、跆拳道巔峰對決、散打比賽等,培養學生對武術的熱愛,使“武德”深入人心。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武術的和諧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及推廣。傳統武術對于營造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武術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文化,它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豐富受教育者的精神內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武術文化也將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任海娟.武術文化與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J].搏擊:武術科學, 2012(6):28-29,32.
[2]許文瀾.試論武術教學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5):20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066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b)-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