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盼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勝任力視角下的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模式研究
張 盼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07年以來,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統一組織開展福建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經過幾年的系統規范培訓運作,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質量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福建省的社會體育事業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但是,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以下不足:(1)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集中系統培訓的次數較少。通過面談、走訪、電話等方式,了解到每年參與培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最少是一次,最多的也不過每年4次,所以,培訓次數有待提高。此外,培訓方式主要是是面授,相對單調,應補充其他培訓形式。(2)培訓內容由于受到時間、器材、場地選擇、資金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主要以理論課為主,偏重于實踐的課程相對較少。另外,每期培訓中,培訓內容過于繁冗,而培訓時間相對不足,對所培訓知識缺乏系統穩固地掌握。(3)系統培訓過程中,過于重視教師的講解,出現“滿堂灌”的現象,留給培訓學員思考討論及實踐的余地較少,對授課對象的特點把握不足,故而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師的“講”和學員的“學”。
哈佛大學的McClelland教授闡述勝任力:“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的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績效和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勝任力不僅包含技能、知識,而且個人特質、自我概念、社會角色與動機同樣內含于勝任力。著名勝任力模型——冰山模型,創造性地將勝任力維度分為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顯性部分在冰山的上半部,如知識、技能等維度,而位于冰山底層,如自我概念、社會角色、品質與動機等維度是勝任力的隱性部分,相較于顯性維度,這些特質難以感知和挖掘,但又恰恰是勝任力中較為關鍵的焦點,因此,在培訓中不得不高度重視。
勝任力理論體系的日益豐富,勝任力模型的內涵指用行為方式或勝任特征來定義和分析某個人完成工作所應當具備的素質品質,進而通過不同層次的勝任特征和對應層次的具體行為分析,來界定勝任工作的核心素質的組合和完成所屬工作崗位需要的熟練程度和特征組合。因此,通過建立科學、規范和系統的勝任力模型,一方面可以直觀闡明與獲得工作成功密不可分的勝任能力及其特征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比較勝任力模型的特征要求與從事該工作的人所實際具備的工作業務能力,從而找出其能力缺陷所在,為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設計打下基礎。
3.1模型的構建
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勝任力著重一定工作情境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體育態度、社會動機價值觀、個性或技能、能力和知識等特征。其特點主要表現在:(1)密切聯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效率,可以預測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實際工作狀態。(2)它與體育指導項目相契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動態變化性。(3)根據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的評價,可以較為明確地區分出體育指導優秀者與一般者。因此,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模型的建立,應以體育事業自身發展戰略為前提,通過將戰略目標及工作具體目標層層細分,對工作崗位資料進行分析,提煉出鑒別高效社會體育指導員與一般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如參與指導體育賽事的經歷及賽事級別等;然后根據鑒別標準分別選擇一定數量的高效優秀與一般效率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模型樣本,進行相關模型特征的數據收集準備;繼而結合專家提出的較為廣泛的體育指導勝任力特征,有選擇地進行訪談,獲取與樣本有關的數據資料;接著整理分析所獲取的有效數據,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模型;最后驗證該模型,從而最終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模型。
3.2培訓需求的分析
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需求分析是指在組織開展培訓工作之前,由體育部門、培訓組織機構,運用研討、問卷和訪談等方法,對以往收集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情況、工作環境、工作態度、服務質量、勝任力、工作愿景等方面進行系統地分析研究,從而確定是否需要科學、合理、系統地進行培訓的一種活動。把握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模型,通過走訪被指導服務對象,不同工作環境及與優秀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的關鍵特征,進一步明確崗位的培訓需求,是一種針對性極強的分析方法。基于勝任力的需求分析,因為需求理論建立的更為科學與明確,所以具有更強的實際操作評價:(1)通過分析,可以提供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位要求、工作背景和崗位需求,以組織分析統觀全局,從體育需求市場入手,把握社會體育需求方向,確定社會市場需求的培訓內容。(2)重視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關鍵品質特征,具有模型規范性和廣適性。(3)立足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具體社會需求,從而強調體育指導培訓方法的探索與研究,有力地開展培訓。
3.3培訓設計與實施
3.3.1培訓設計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設計可以從培訓類型、培訓方式及培訓課程3個方面入手:(1)設計培訓類型。通過分析研究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勝任力模型,可以發現勝任力的不同維度的可塑性有所區別,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體育專業知識儲備,重要性也有不同,如社會體育指導員對指導對象的關切程度。可塑性強的社會體育指導勝任維度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獲得極大提高,而可塑性較弱的社會體育指導勝任維度通過培訓獲得提高相對較難。同樣,針對某一具體體育指導崗位,勝任維度的重要性不盡相同。因此,在每次培訓開班前,結合各地區社會體育的具體指導需求,收集整理培訓學員的各項基本信息,從勝任力模型出發,重點培訓可塑性強、重要性高的勝任力,提高培訓的實效性。(2)設計培訓方式。依據培訓地點、不同物力財力,在研究培訓需求分析的基礎上,依據“重要性-可塑性”勝任力的培訓原則,選擇合適的培訓措施,科學合理的平衡集中培訓和離崗培訓:前者包括面授、講座、個人輔導等;后者包括網絡學習、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3)培訓課程的設計。應充分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在現行課程安排的基礎上,相應增設實踐課程內容,方便學員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經驗。
3.3.2培訓實施立足于社會體育市場需求、社會體育發展趨勢,結合培訓實際情況,按照具體培訓類型、培訓方式、培訓內容進行選擇,制訂出針對性強的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目標、培訓日程安排,然后進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根據擬訂的培訓計劃、日程安排,對培訓學員和教員做好相應通知。同時,關注培訓過程,注重做好培訓記錄工作,積極及時收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建議和反饋意見,從而不斷修正和完善整個培訓工程。此外,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的后勤保障,籌劃不同的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解決出現的問題,以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
3.4培訓評估與反饋
進行培訓評估與反饋時,應立足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模型行為量化的結果。(1)利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把握評價培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表現情況,比較社會體育指導崗位勝任力要求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個人勝任力能力之間的差距所在,從而制訂有特色的培訓方案。(2)通過理論測試、現場演示和情景模擬等方式,評估培訓者所學到的東西,判斷其業務水平的高低,勝任力水平的高低。(3)通過現場觀察,評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工作變化、進展等,進而判斷社會體育指導員勝任力水平的提高程度,力求培訓效果獲得最大化轉移。(4)總結培訓評估效果,反饋其結果,發現培訓工作的不足之處,進一步研究確定解決方案,改進培訓效果。
建立基于勝任力的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模式,將改變局限于培訓人員適應崗位工作的培訓現狀,廣泛調動培訓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使用性,使社會體育指導員完成由適應崗位到勝任崗位的飛躍,從而向縱深化、系統化、科學化方面推進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提高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全面綜合素質,促進福建省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 1 ]楊虹,楊懷珍.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培訓體系研究[ 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17).
[ 2 ]吳堅紅.基于勝任力培訓體系及其有效性實證研究[ D ].杭州:浙江大學,2006.
[ 3 ]單勁松,尹忠斌,任秋君.對中、日、美、英、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制度的分析研究[ J ].社科視點,2010(12).
G811.33
A
1674-151X(2016)06-104-02
2016-04-16
張盼。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