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郭元飛(.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淄博 55000;.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孔子仁學思想的內容、特點及價值探析
李亞楠1郭元飛2
(1.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2.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孔子的仁學思想以道德為中心,為我們提供了德育的啟示,使道德變成一種信念、一種意識、一種價值,內化于自身之中,變成自己的思想。此外,孔子的仁學思想,還是追求和諧之道,追求一個穩定、有序、愛民、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逐漸轉變的今天,我們面臨著進行道德教育和建設社會和諧的歷史任務,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孔子仁學思想中吸取智慧,借鑒古人,努力完成我們現今的歷史任務。
關鍵詞:孔子;仁學;道德;價值觀
"仁學”——孔子思想的核心,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和人生智慧,在現代社會中,還是社會的軸心, 要求人們在塑造人格、培養孝悌、處理人際關系中以"仁”為原則,追求"仁”的境界。 當今社會各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努力攝取孔子思維中的德行精髓,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功用。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內容是仁學的思想。其本質要求是人對人的善意和關愛。孔子對仁學進行了多方面、多維度的解釋。
第一,強調培養高尚的品質。“仁者,人也”。是講“仁”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它主張以人道主義對待一切人,并認為只有具備“仁”的品質,才能稱為真正的人,才能活得堂堂正正。仁學體系以人為本,最初講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系。人處于世,和善的人際關系是必須的,也就是說仁是人之為人所必備的,即“仁者,人也”,所以我們應當進行高尚品質的培養,使國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1]
第二,倡導關愛他人。“仁者,愛也”。其內涵是愛所有的人,是熱愛一切人。它以“親親”為基礎,建立在人們血緣關系的基礎上。血緣關系是最簡單、最基礎的一種人際關系。倘若人沒有孝悌之情,又何談愛人,愛其他人。孔子的仁愛起源于血緣親情又超越了血緣親情,即“仁”由“愛親”推至“愛人”,愛由己推人,關愛大眾,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思想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尊重他人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自己所不想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自己所不愿的莫強求他人,要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為他人考慮。切忌把自己的意愿放到他人身上,強求他人來實現自己未達成的。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若我們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別人,甚至強加于別人,那就是自私自利之人,不僅難以立足發展,還會被群眾所孤立。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意愿,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行事。[2]
第四,提倡修身、重禮。“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里講了兩個方面內容:克己和復禮。“克己”就是在修養自身中到達對自我的克制、管制、修身培養,在個人自我中達到愛人的境界。“復禮”,即是講在自我修養中達到全面的自我完善。文藝復興時期的孔子提倡周禮,讓人們自覺履行道德行為規范,從心里理解禮的根本,“道德,禮儀,羞恥感”。提倡修身、重禮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利于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3]
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其核心仁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意義,還具有豐富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身后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淀。
(一)彰顯人道精神,具有原初的人本傾向。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哲學概括。孔子不僅確定了其內涵,還將其豐富、充實和提高。首先,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現了人與人互相關愛的精神。仁, 根據孔子的描述,是由“親親”而“仁民”到“泛愛眾”,即將仁的觀點推己及人,擴大了“仁”所用對象的范圍,實現了在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中人與人的道德凝聚。這是人道精神的體現,是滿足社會的普遍欲求并施愛于一切人的大愛。其次,孔子的仁學思想還體現了其關心人的生存的人本傾向。愛人,這種情感彰顯著孔子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孔子有獎這種愛推及到“愛物”,再到“天人和諧”,這種濃厚的情感正是孔子仁學思想的精髓,體現了孔子人本關懷的傾向。[4]
(二)內化為德育模式,要求自我約束。
孔子的仁學思想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還具有超時空的價值意義,為人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究其根源,是因為孔子的仁學思想的德育模式,強調自我約束。首先,仁學思想是內化為德育模式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將其中所體現的禮制規范言傳身教給廣大群眾,內化在主體自覺中,用德育的方法,規范了人們的行為。其次,孔子的仁學思想還強調自我約束和人本身的主觀能動性。“為仁由己,而由人乎”。這句話所體現的思想就是踐行仁德關鍵在于自己,并非是別人。由己,不僅包括人積極的態度,還包括了消極的態度,這主要依靠人自身的約束能力。正是孔子的德育模式,加之人本身的自我約束,才使孔子的仁學思想發揮最大的價值。
(三)重塑道德體系,以德治國的功能。
孔子的仁學思想是孔子在遇見了人們道德缺失之后,創造性的建設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道德體系,表達了人民對社會和諧關系的追求,不僅對古代社會、當代社會以及未來社會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立足于孔子的仁學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從倫理出發,強調道德的重要性,用到的維護社會的秩序,這種思想發展到我們當今社會就是以德治國。[5]以法治國是必須的,但以德治國則是必要的,因為他可以調節法律所沒達到的范圍,彌補法律的缺陷。所以也可以說,孔子的仁學思想不僅強調了當今社會的道德體系的重要性,還為我國的以德治國提供了理論來源和實踐證明,可以高效率地切實解決當今社會出現的一系列沖突和問題,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我們當代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要從文明傳承的高度去學習發展孔子仁學中的德育價值。而且在當代中國社會里,仁學思想依舊對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一)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觀。
個人的思想道德是一個人品質的體現,也是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名片,是一個人真正的社會形象。通過孔子的仁學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其思想對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有巨大的啟示作用。傳播孔子的仁學思想,培養德才兼備的正人君子,這不僅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
孔子仁學思想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出“仁、智、勇”兼備的理想人格的志士仁人,以此來達到“天下有道”。孔子的仁學思想強調個人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態,努力學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就是表達的此道理。[6]作為社會個體,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還要懂得謙讓,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在保持自我本質的情況下,還要融合別人良好的思想觀念,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觀,培養人的和諧思維,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做到人與自身、與他人的和諧發展。
(二)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助于建立至善為上的人生觀。
孔子的道德觀可以說就是“仁”,“仁”為人之所以為人,是作為一種價值與“圣”相類似,所以孔子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但是“仁”對于普通人來說,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涵養在人的道德中。“仁”作為一種價值導向,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也可以說,“仁”所蘊含的價值意義,可以使踐行“仁”者具有更偉大的人生觀,即尋求至善為上。
首先,王獻唐先生曾指出仁道即是人道。人道是指愛護人的生命、關懷人格和權利的道德,也泛指人事或做人的道理。而孔子的仁學思想中,無論是“親親”的敬愛親人,還是“泛愛眾”的大愛,都體現了愛人的精神,是“仁”本質的體現,所以“仁”的思想觀念符合人道所體現的價值觀,是相當高度的人道主義。”而人道又是人對至善追求的表現,也可以說,“仁”的思想有助于人們主球至善為上的人生觀。其次,孔子的“仁”是居于諸德之上的,仁是“全德”,孝、義、忠、信、禮、智等又是道德在不同層面的不同表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仁學思想有助于我們建立追求至善為上的人生觀。[7]
(三)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孔子的仁學思想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并對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仁學思想彰顯了和諧的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構建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孔子的仁學思想中的“仁者愛人”就是表達的人與人之間相互敬愛、親愛的關系,是調劑人際關系的準則,為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過程中,應以“仁愛”的思想為基礎,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含著人們對自由的崇尚和追求,如,孔子的“為仁由己”,所有人都有選擇人“仁”或“”不仁的權利,這正是自由的體現,是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孔子所提倡的“恭寬信敏惠”的道德修養目標題中應有之意。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需要從孔子仁學思想中挖掘出價值,使其在當今社會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為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四)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觀。
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中,“仁”表現為愛,不僅是愛人,還有愛物的觀點。孔子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正因為“仁”具有愛物的思想,使“萬物以成,百姓以饗”。人的本性是復雜的,孔子用“知”“仁”和山水等聯系起來,是指山水和人并沒有不同,只是具有和人類似的精神屬性,是世界的存在物。這就是從愛人推及到愛物,基本觀點就是生態道德,即要求努力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對自然有一個嶄新的全面的認識,我們要通過改造自然來使自然符合我們的需求。當今生態惡化現象的出現是人們不顧自然利益,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使得的人與自然對立,最后導致人類反食其果,威脅到自己的生存發展。因此從構建生態文明的角度上講,儒家思想一直顯示出了它強大的魅力。
雖然孔子時代所提出的對天的敬畏之情,認為自然有其發展的規律,不易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思想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的愛自然之情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尚未涉及到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理念與主張。但是孔子對自然萬物的關愛,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對我們今天的人們環保意識的建設有促進作用,也有助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觀。
(五)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助于建成以人為本的治國觀。
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現了以民為重的觀點。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表達了孔子的政治理想,雖然講的是人與人互相對待的關系,具有調和矛盾、和諧關系的功能,但他還要求減輕剝削,適當提高人民地位,在客觀上會產生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這種觀點體現在今天的社會中就是愛民,以民為本,應該注重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全面發展。孔子的仁學思想中主張惠民畏民、為政以德。在商周時期的奴隸的地位極其低下,沒有人身自由和尊嚴,猶如牲畜一般。孔子十分同情他們的遭遇,他抨擊殘暴統治為苛政猛于虎,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同時孔子還從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反對對人民施加苛毒暴虐的統治,針對統治階級奢侈的生活和無限度的剝削,孔子提出對人民要“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主張不能把社會貧富差距拉的太大,這些惠民的思想仍是我們當今社會學習的重中之重。[8]
總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不僅是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也是我們當今社會國民的理想。這一切,始于孝悌,先愛自己親朋,移作對君忠誠、對友信任,達到泛愛眾人、社會和諧的狀態。孔子立足于仁之通內外、貫天人、普世的價值,追尋一種人和自我身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神、人與天的普遍和諧。這都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有巨大作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夏.孔子仁愛思想內涵及現實意義[J].傳承:學術理論版,2008(22):60-61.
[2]劉文英.中國哲學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4.
[4]曾振宇.尋求至善:儒家仁學的特點與生命之樂[J].歷史教學月刊,2015(1):28-33.
[5]陳小勇,楊國林.孔子“仁愛”思想與墨子“兼愛”思想之比較[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S1):102-103.
[6]袁進霞.論孔子仁愛思想的教育價值[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9-31.
[7]鮑榮娟.孔子仁愛思想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代價值[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8]曾世竹.淺論孔子的仁愛思想[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1):43-46.
中圖分類號:TK7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48-02
作者簡介:
1.李亞楠,女,河北滄州人,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郭元飛,男,河北邯鄲人,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