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昕(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
“一個瓶子”引發農業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
——以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為例
趙宇昕
(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摘要: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服務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與人才需求,形成了都市型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學院始終把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愛農意識作為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通過創新教育載體、創建管理平臺,創造性地做好農業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本文以“一個瓶子的故事”講述了從簡單的廢品回收引起的大學生感恩教育、宿舍陽臺專業實踐、創新意識培養、學生黨員貼心服務及紅色“1+1”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關鍵詞:瓶子;感恩;宿舍;黨建;素質教育
北京農學院是北京市屬唯一一所高等農林本科院校,擔負著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為農林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是北京農學院二級學院之一,作為建校之初就有的院系,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服務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與人才需求,辦學特色鮮明,為北京郊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學院設有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種子科學與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面對社會環境和思潮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化,新時期的學生素質教育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和新的挑戰,學院始終把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愛農意識作為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通過創新教育載體、創建管理平臺,創造性地做好農業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
在我國,傳統農業給人們的印象總是與貧困、落后聯系在一起,“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情景成為一個固定思維難以改變。因此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比較容易受到社會的偏見和歧視,盡管大多數涉農專業的學生還是喜歡自己的專業,但“輕農”、“嫌農”的社會輿論環境還是對涉農專業的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讓農民增收等問題在中國社會始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三農”問題始終是相輔相成、根源一致的,不論是農業的發展,還是新農村的建設,都需要通過農業技術的創新與進步,而其關鍵又離不開農業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業院校承擔著重要的歷史責任。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給高等農業院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素質內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高等農業院校應當轉變以往過于偏重專業知識教育,忽略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教育理念,努力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和濃郁的人文素質教育氛圍,讓涉農專業的學生不僅專業知識過硬,還要在思想品德、身體素質、藝術修養、創新意識等各方面有所提高,實現全面發展。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一直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受到外界文化和多元化價值觀影響的大學生,體現出易于接受新事物、競爭意識較強和浮躁、功利、媚俗等特點。高校的素質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總體來說,主要包括德智體美,也就是道德品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審美與藝術修養教育等,而從第二課堂的角度又可以分為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創新教育、實踐教育等方面。開展素質教育需要有一個抓手或者說一個起點,通過這個“一”帶動其他的“多”,形成以點帶面的局面,這個點往往就是高校的特色和思政工作顯性特征。
北京農學院則不斷拓寬學生公寓的教育范疇,進一步凸顯宿舍凝聚的教育優勢,將學生黨建、深度輔導、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實踐教育以及社團活動等工作搬入學生宿舍,實施了三彩宿舍工程。其中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就充分利用專業優勢重點打造綠色陽臺系列活動,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將宿舍陽臺打造成發揮專業特長、勤于學習實踐的實習平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宿舍文化建設中有效地將專業學習與日常生活相融合,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環保意識。綠色陽臺活動將專業實踐和社團活動緊密聯系起來,讓宿舍成員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服務基層的愛農知農意識和服務三農的正確價值觀。而這一切都源于“一個瓶子”。
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個廢舊的塑料瓶,它曾經被遺棄在陽臺的角落里,當學生賦予它某種意義時,它重新尋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一)一個瓶子引發大學生感恩教育。
2012年5月,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自助社,一個由學院內貧困學生組成的學生社團,在學生宿舍區域內開展了一次以“綠色recycle”為主題的義務回收塑料瓶活動。活動旨在進行環保理念推廣,加強同學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倡導大學生為自己營造一個安全、整潔、衛生的宿舍環境。而義務回收的過程完全做到了校內回收與校外處理的經濟價值等量,體現這個學生組織的免費服務、感恩回報理念。這個理念來源于自助社成立的宗旨——感恩與回報。為同學服務、為學校服務、為社會服務,自助社的成員通過自己的努力教育著自己,也感化著其他學生,他們的廢舊瓶回收不是簡單的回收與處理,而是本著方便同學,為同學貼心服務的想法,利用課余時間一個個宿舍上門收取,免除同學奔波之苦,這種犧牲小我服務大我的精神感染著周圍的人,同時帶動更多的同學熱愛自己宿舍,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創造美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從文化角度來看,感恩教育既是文化繼承,又是時代創新,是傳統文化思想和現代大學精神的完美契合,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徑和方法[2]。每年的感恩節都是一次大學生感恩教育很好的載體,通過這個節日開展的感恩教育更容易借助輿論的大環境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效果。在這個節日里,一個瓶子的故事延續著,一場有恩有愛的獨特環保“交易”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點。以宿舍為單位用20個廢舊瓶子或者舊報紙、廢紙箱等宿舍廢品可以兌換一盆美麗的盆栽,而參與者只需要簽署一份并沒有法律效應的綠色寢室承諾書,承諾關愛和關照為宿舍帶來美好的綠色植物。在養護過程中,綠植生命旺盛的宿舍還會被獎勵更多地盆栽,不旺盛的需要被懲罰20個廢舊瓶子,如此循環往復。這就是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由一個瓶子延伸出的“感恩綠植”兌換活動。
(二)一個瓶子加強大學生公寓管理。
宿舍是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重要場所,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受到社會各種思潮和時代發展的影響,人與人的距離似近實遠,以宿舍為單位的小集體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以班級和學生社團為主導的校園文化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和影響,很多學生寧愿足不出戶的宅在屋里玩電腦、打游戲也不愿走出宿舍、走進操場參加戶外活動。這使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陣地也不得不將重心向學生公寓轉移,高校宿舍文化建設需要搭建一種多樣化宿舍文化建設平臺[3]。為了凝聚宿舍力量,形成教育氛圍,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重點打造宿舍政治文化和宿舍陽臺文化。
一方面根據學院專業特色和歷史傳承將宿舍內的學生活動室打造成政治文化中心,成為了最貼近學生生活環境的學生黨員工作服務站。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優秀學生的成長經歷,展示植科精神的內涵文化,展示紅色黨性的先進事跡,讓廣大學生在來來往往中,深入了解和認識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表現,深刻體會無私奉獻、團結協作、拼搏進取、專業投入的植科精神內涵。黨支部的黨員們在工作站為同學提供借閱圖書、學習咨詢、意見反饋、生活通知、環境維護等方面的服務,使學生既可以在工作站里安心學習,也可以及時得到各種幫助。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特色將宿舍陽臺打造成發揮專業特長、勤于學習實踐的實習平臺,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宿舍陽臺文化建設中有效地將專業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融合,強化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環保意識。“一個瓶子”帶來最顯著、最客觀的變化就是學生宿舍的衛生環境得到美化。學院在宿舍衛生檢查中發現,隨著“一個瓶子”活動的開展,學生們逐漸有意識地將各自宿舍的廢舊物品歸類整理,不再凌亂丟棄,進而維護了宿舍衛生環境,而參與綠色陽臺建設的宿舍更是從衛生良好的標準上升到了“美”的境界,在學校每周的宿舍檢查評比中,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優秀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
(三)綠色陽臺:一個瓶子促進專業實踐。
“一個瓶子”為學生宿舍帶來了干凈整潔的宿舍環境,改善了衛生狀況,同時還通過感恩綠植活動帶回了一盆盆綠色生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股綠色風氣,大家細心照料自己宿舍的新生命,并為它們增加了很多創意。有的學生直接利用所學知識將綠植移栽到塑料瓶內進行種植,有的移植到廢棄的紙箱、飯盆等材料當中,既增加了植物數量、又體現了環保意識,他們已經不僅僅限于簡單的美化,還賦予了深深的意義。隨著學生們熱情逐漸高漲,學院也為之助力,給所有有意愿的宿舍分發了很多設施設備和基本材料,更直接提供了許多適宜宿舍陽臺環境生長的植物和種子。學生紛紛自己動手制作獨特的花盆、花架,還有的利用廢舊品設計風鈴式、立體式等家裝設施,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種植各類蔬菜、花卉,開創具有專業特色的陽臺農業,讓宿舍陽臺綠起來、生動起來,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專業學習和宿舍生活緊密結合到一起。宿舍的陽臺開始展現出不同的結合專業特色的創意設計,處處展示著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學子對專業的熱愛和雙手創造生活的熱情。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有的干脆在宿舍成立了植物醫生團隊,為其他同學們提供病蟲防治等方面的知識,努力解決大家在建設綠色陽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綠色陽臺的建設離不開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鋪墊,依托學院五個相關專業,學生第二課堂還陸續舉辦昆蟲標本大賽、微景觀大賽、水培展示大賽和種子藝術創意大賽等,構建了學院精品專業大賽的文化體系,讓學生在賽中學,在學后賽,充分做到第二課堂文化活動的促學作用,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
(四)一個瓶子牽動紅色“1+1”。
努力引領大學生思想成長與學業發展互促共進,是當前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努力方向[4]。“一個瓶子”的故事既是奉獻與感恩的交織,又是理論與實踐的交融,這同樣成為了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學生黨建的紅色陣地,這個“瓶子”也折射出無數學生黨員的身影。紅色“1+1”活動自啟動以來,通過合作共建、結對幫扶等形式,將高校學生黨建、學生培養與新農村建設、服務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開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紅色“1+1”活動,對于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學農愛農的主動性,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責任感,品味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真實體驗,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在“一個瓶子”的宿舍文化建設和綠色陽臺創建過程中,也找到了紅色“1+1”活動的切入點。他們帶著有限的專業知識和無限的服務熱情走進了一個個農村、一個個志愿服務工作點,了解社區生態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他們期望“一個瓶子”的精神和文化能夠帶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受益。
在新時期黨建工作中強調和重視社會實踐,有利于增強黨建工作的育人功能,也有利于提高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5]。作為農業院校的學生黨員們立志,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像大崔各莊村一樣的京郊農村,真正將自己的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將學習成果凝結在農民的收獲里,為實現北農夢、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高等農業院校應當以“農”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收獲為教育目標,抓住教育契機,建設有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強化大學生素質養成體系,圍繞“三農”的發展培養優秀人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瓶子”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學生們繼續圍繞這個“瓶子”開展著更多更豐富的活動,逐漸形成“瓶子”文化,形成自我教育。學院也會繼續引導、鼓勵和支持他們將“一個瓶子”的文化內涵帶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俊.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7 (7):9-13。
[2]劉峰.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 (10):71-73。
[3]王春雨.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芻議[J].教育探索,2013(12):104-105。
[4]王宏偉,黃文彬.以黨建引領大學生思想成長與學業發展互促共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0):59-60。
[5]劉德英.略論社會實踐對高校學生黨建的促進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32-33。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