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寺宇(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
形而上,寓于樂,謂之道
——淺談音樂與道德關系的演變
王城寺宇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摘要:藝術與道德,好似物質與意識。追溯遠古,從西方的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荷馬、柏拉圖到東方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夫子三位古代的圣人合作的結果——《周易》一直探討至現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辯證主義和西方眾多哲學家所推行的歸結主義(Consequentialism),又稱普世價值,歷經20多世紀且還在持續討論著,并不斷發生著變化。
關鍵詞:藝術;音樂;道德
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三個較為重要時期包括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近現代。筆者將從本專業的角度(西方器樂,鋼琴演奏)探討這三個時期音樂與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分析其大致的原因找出一定的規律。
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提倡音樂教育,他認為人們如果受到合適的音樂教育,就可以使心靈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調和。同時,他竭力主張把藝術家逐出理想國,因為藝術從不曾為興國安邦作出過什么貢獻。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從某一個角度上反應了當時的統治者對音樂的功能和作用。音樂在某一程度上起到教育和禁錮人們思想的作用。
古希臘人的音樂觀念與現代人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于希臘人而言,音樂是藝術、科學和哲學的統一體,它既可以用于消遣娛樂,同時又在人們的政治、社會、宗教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柏拉圖在其著作《國家篇》中關注著音樂對行為的影響力和音樂的各種類型如何在文明社會中運用的問題;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詳述了音樂的教育功能而且指出它對人類個性發展的影響;昆提良在認識到音樂的重要作用后,確定了音樂的理論及實踐規則,這既包含了狹義的技術,同時又包含了廣義的哲學;又如,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阿波羅等神明被認為是樂器的發明者和音樂的最早實踐者,因此,基于音樂與神的此種關系,古希臘人的音樂形式和音樂活動往往和崇拜神的各種宗教儀式不可分割;同時,古希臘人又由此賦予了音樂以某種“神性”,相信它具有著影響人類靈魂運動的神秘特質。
綜上所述,在這一時期,音樂被統治者賦予為“神性”的色彩,并進而影響普羅大眾對世界的認識和人類倫理道德的理解,讓其目的是讓被統治階層依附于宗教和統治者的“道德標準”。此時期,音樂反映了當時特定文化語境下的“道德”準則。
文藝復興時期大約出現在1450年到1600年。文藝復興運動形成了古希臘文化以后歐洲文化的第二個高峰,以面向人世和對古典文化的繼承為主要特征。在音樂方面,古希臘并未傳下堪資借鑒的實例。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藝術與其說是希臘古典風格的再生,毋寧說是新風格的創立。從顯貴氣派轉向大眾化;從宗教感情轉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發展,強調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的表達,與具有神秘、抽象、禁錮感情等因素的中世紀藝術風尚相對立。
在這一時期,音樂尊重人的理性,眾多作曲家們的天才與個性得到了自由展現。其中,巴赫家族對鋼琴藝術的發展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鋼琴開音樂會的人;而另一個兒子,被人們稱為“漢堡巴赫”的卡爾?菲?埃?巴赫是整個過渡時期最重要的鍵盤作曲家,也是鋼琴藝術史上從巴洛克風格到古典風格轉折中的一位關鍵人物。維也納古典主義大師的第一人——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是卡爾?菲?埃?巴赫的直接繼承者,他鋼琴音樂的創作也正如他的基本創作風格一樣,明朗、樂觀、富有幽默感和民間氣息。在海頓時代,奧地利的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當時德奧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生活都充滿信心,信仰人道主義。這種意識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海頓的生活年代長久,一生跨越了從巴洛克時期到幾乎整個古典時期的漫長階段。海頓的鋼琴音樂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作品以62首鋼琴奏鳴曲為主。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大多為帕蒂塔或嬉游曲,帶有洛可可藝術的痕跡。
因此,在這時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部分富人得到教育的機會,藝術家通過藝術(音樂、美術、詩歌等體材),反映其對自身的看法,挑戰了當時“道德”的準則,并未后來的人性解放提供了強大的軟實力和背景,并為人性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阿多諾說:“在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這個句子作為阿多諾這個哲學家、音樂家、作曲家的創傷與否定美學的經典流傳至今,反映了近現代社會的公知對于二戰慘劇發生之后對人性的再思考和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想。作為一個“社會人”,對自己國家的責任感與關注,阿多諾并將其引入對音樂的思考。阿多諾的理論方法與他對音樂的理解有著密切聯系,1、流行音樂是標準化的(成功模式的復制、假個人化)。2、流行音樂推銷的是“被動的聆聽”(用以逃避)。3、流行音樂是“社會的水泥(黏著劑)”(用以鞏固當前權力結構的需求)。
另一方面,近現代的音樂社會多元化的角度上來說,成為一種高度識別的通用語言來進行溝通與對話,起到了文字、圖像力所不能及的作用。文字書寫音樂,總是會顯得那么無力,難以概括音樂進行、音樂情感及意義內容的全部,但好的文字可以是音樂賞析中的一種浮標,雖然感性就像大海,但因為有了浮標才不至于讓耳朵迷失方向,這也許就是為音樂的文字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藝術的范疇之一,作為感性和先驅的事物,對現實生活中起到否定和質疑的作用,在某種角度和特定的時刻上,在挑戰著當時既定的道德準則。批判哲學家將阿多諾強調絕對的否定性,他對傳統和現實的一切均持懷疑和批判否定態度。他的“否定辯證法”對充滿危機的現代西方社會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切中了問題的要害。他認為,“啟蒙”盡管促使了“人的覺醒”,但另一方面又發展了人控制支配自己的權利,發展了工具理性,從而對人的內在自然加以限制,人的全面豐富性遭到了可怕的壓抑;人退化為單面的怪物,片面的物質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貧困撕裂著現代人。在對現代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諾深化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利于藝術發展的觀點:在資本主義商品交換中,全社會都在交換,結成一種交換的金錢尺度,藝術生產變成了純粹的商品生產。藝術成了一種交換而非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藝術創作中作家的靈感和活生生的生命被商品的鐵腕所扼殺。因此,作為抗爭異化的現代藝術終于變成“非審美”的反藝術——藝術堅持自己之為藝術,反對把自己變為商品和消費品,為此它把自己變成了反藝術。阿多諾在其《美學理論》中認為,現代主義藝術是現代社會災難的產物,也是對未來的不幸的預感,它于絕望之中給現代人痛苦的靈魂以拯救的希望和慰藉。現代藝術的審美效用產生于它對傳統、對既存現實的否定。這種否定構成一種新的烏托邦。因此,對人具有拯救絕望功能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顯而易見,在現代社會中,音樂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對于個人情感和對世界的認識審視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有可能某一時候相對于激進,對社會和道德的發展起到前瞻性的作用,這體現了音樂對道德起到的反作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筆者認為,在音樂演奏和創作方面音樂家應該多從“問道”的角度再思考,用藝術的眼觀來重新審判當今的道德,宣泄出自內心的情感和正能量。而非,僅僅停留在“器”與“技”的層面。樂器和演奏技巧息息相關,但為何彈奏?如何彈奏?何時彈奏?在哪彈奏?為誰彈奏?其間,亦有“道”也。
注釋:
形而上,出自《易經·系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對稱。用來說明“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系,即法則、規律、道理和器物的關系。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觀范疇,用抽象(理性)思維,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學,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參陳宣良著《法國本體論哲學的演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勃蘭兌斯:《德國的浪漫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39頁。
[4]《德國的浪漫派》,第201頁。
[5]蘇珊·朗格:《藝術問題》,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42-02
作者簡介:王城寺宇(1991-),女,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