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綜述①
張麗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在體育公共服務概念與內涵的前提下,以文獻資料法,將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以及體育機制、公共服務運營模式、和服務等進行歸納、分析與總結,闡述體育公共服務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和趨勢。同時,學者們對運行體育公共服務進行創新性探索研究與理論構架,總結了我國學者在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集中研究的幾個方面,并提出研究領域中尚未具體化的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分析。
體育公共服務 供給模式 研究綜述
“公共服務”一詞源于社會學理論,公共服務即“國家需要中特別籌劃的財政需要”“必須由政府來加以規范和控制的活動”。后來,政治學理論又發展了公共服務理論這一概念,認為“現代國家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基于社會契約的公共性理念上的公共活動,是通過提供物化形態的或者非物化形態的服務滿足人的公共需要的過程”。 然而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時代,對于公共服務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隨著“公共產品理論”在公共經濟學中的興起,有關公共服務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經濟學領域。國內外關于公共服務概念的闡述多數基于經濟學提到的“公共產品理論”。如,為了滿足市民需要,政府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服務行為的總稱;是指依托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公共服務依托的對象是公共需求或共同偏好的消費群體,是為滿足公共需要所提供的物品。公共服務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同時是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也是學界從多個角度理解以及界定公共服務的基礎。
綜上所述,公共服務的基礎概念,即是由公共服務理論發展而來。而它的內涵,主要是從政府職能、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這3個不同的角度來界定和闡釋的。
目前,以政府為主導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并且用以滿足眾多市民生活需求為目的,并能向眾多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制度以及一些公共體育產品和系統的稱之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肖林鵬認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以及構成要素,可稱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延伸。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政府運用行政資源,提供公眾所需的公共體育。所以,我國公眾的公共體育需求便決定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一些要素便包括:體育組織要素體育信息要素、體育資金要素、體育政策法規要素、體育指導要素、體育場地設施要素以及體育績效評價要素。
綜述以上研究,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除了體育資金、產品和體育場地設施等實物性的東西外,還包含了體育政策、法規等其他無形的服務機制及制度。
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來的。2008年3月,黨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貫徹十七大關于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從該方案可以了解到,加快政府體育服務職能的轉變,以及提供高效、優質的體育公共服務業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十分重視的議題。體育是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所提供的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業已納入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議題之中。
由上述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對策可以歸納為:(1)法律保證。政策的支持需要法律作為根本保障,才能使社會公眾的體育權利得以公平實現。(2)利益協調。通過把握體育公共服務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協調好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3)評估多元化。轉變以政府為主的傳統供給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逐步完善體育公共服務評估與監督體系。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即是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一直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奉行“舉國體制”。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家始終是以唯一的公共體育產品供給主體的身份出現的。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模式單一、體育組織管理高度集權、體育財政高額支出,使得資源浪費過大、效率低下、財政供給困難,同時也使體育服務供應的總量嚴重不足,從而導致無法滿足人民基本的體育5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研究
需求。公共行政制度的方向往往決定了公共服務模式的選擇方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地實施改革政府機構,一些發達國家強調公共服務中政府、市場、社會的多元主體地位,體育公共服務改革中進行不斷地探索創新,如今早已呈現為供給多元化模式,即滲透多區域、多層面(地方、省級州級、國家層面),涉及多種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社會非營利組織、市場商業性組織)的供給范式。
體育公共服務的產生與發展,必然存在特殊的運行結構和方式。賀珷認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要素間的處理方式便稱之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運行機制。”可見,體育公共服務運行機制既包括內部的運行機制,又包括外部的管理機制,它的實質是在實踐中如何保證體育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公平的實現,并確定相應的機制。
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已經形成初步的理論框架,但還有待全面、深入、細致地探索與發現問題。如,完善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需要與西方國家的改革實踐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以指導我國改革體育公共服務;對于出現在建設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一些困難,該如何進行解決與優化;是否應當建立各種標準化的體系指標,怎樣建立;體育公共服務在全國各城市、社區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存在哪些不足或取得哪些成果,可將視線轉移到高校體育研究中進行,從多種視覺對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進行深入探究等。這些問題今后還需研究者們傾注更多的努力。
[1]樊炳有.體育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及系統結構[J].體育學刊,2009,16(6):14-19.
[2]蔡景臺,樊炳有.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歷史沿革[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4):20-23.
[3]劉亮.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溯源與再認識[J].體育學刊,2011,18(3):34-40.
[4]肖林鵬,李宗浩,楊曉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概念開發及其結構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6):472-475.
[5]劉紅建,高雯雯,孫慶祝.體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及概念解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1):5-7.
G812.4
A
2095-2813(2016)09(c)-019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7.193
湖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體育事業單位改革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項目編號:14B111)。
張麗(1994—),女,漢,河北河間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