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陽 馮素瓊
(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成都 611130)
“體驗經濟”視角下川西少數民族體育表演業發展研究①
黃曉陽 馮素瓊
(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成都 611130)
該文采用統計法、問卷法、邏輯分析法和文獻法等方法,對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體育表演發展現狀進行相關調查和跟蹤記錄,深入分析了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體育表演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體育表演業存在場館不足、傳承保護滯后、認識水平不夠等問題。根據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中的問題,探索性的提出了與“體驗產品”和“體驗經濟”相結合,與甘孜旅游業相結合,與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依托政府支持等建議,旨在能為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表演業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切的理論依據。
體驗經濟 體育表演 民俗體育表演 發展研究
四川省是聞名中外的民族文化大省,世居民族14個,以藏、彝、羌族為主,是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體育表演業作為少數民族同胞以聰明才智創造出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集合,即使在知識爆炸、各類信息鋪天蓋地、娛樂方式千變萬化的今天,也以其獨特的魅力, 載負著傳統文化從民間走向舞臺,活躍于節日文化之中, 存在于群眾肢體之上。利用各種資源,充分開發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表演市場,使其在整個體育表演業中異軍突起,繼承四川省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體育表演項目和傳統文化,為民眾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體驗經濟”正在以極大的先進性和市場發展優勢,成為當前經濟多種經濟形態交叉發展浪潮中更新的層次更高的經濟形態。在“體驗經濟”視角下探索川西少數民族體育表演業的發展,是以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豐富的民俗民間表演為基礎,少數民族民間體育表演項目的表演為體驗商品,滿足顧客的體力參與、智力參與和情感參與,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實現。進而實現川西少數民族體育表演業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1.1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體育表演的活動內容及形式
在川西少數民族體育表演業的形式豐富,表現為:草原賽馬、舉石、抱石、馬上射箭、馬上射擊、押加、碧秀、響箭、古朵、藏式圍棋、藏式摔跤等。還有最具吸引力的歌舞形式的體育活動,其中:甘孜踢踏舞、巴塘弦子、真達鍋莊、丹巴嘉絨鍋莊等,是最具地方魅力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項目。隨著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業的發展,與外界人們的溝通交流增多,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對外進行演出,也受邀到各地進行巡演。例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每年夏季回暖,漫山花草盛開,牲畜膘肥體壯時,人們利用放牧和節假日唱歌、跳舞、自娛自樂,舉行形式,內容豐富多樣的草原盛宴。現在體育活動中以跑、跳、投、射等為主。伴隨每年熱鬧的州慶,康定轉山會,跑馬節,塔公賽馬節,九龍游海節,道孚安巴節,墨爾多山廟會等諸多節日都會舉行民俗體育活動。隨著民俗體育活動的數量的增多跟規模的擴大,隨之產生了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俗體育表演業。
1.2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原著居民民俗體育表演認識程度
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人民對該地區該民族的民俗體育表演產業認識不如人們想象中的足,很多人對這一概念還很陌生,由于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川西高原,地理位置相對閉塞遠離城市,人們對外來體育活動劃分認識不當,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所參加的民俗體育表演活動就是民俗體育表演活動之一,即使是從事民俗體育表演的專業人士也不太清楚具體項目的劃分,由此得知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業的認識程度還需要加深。
1.3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普通群眾體育表演參與頻率
在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參加民俗體育表演的人數眾多,這與當地的民俗民風有關,川西少數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由于工作原因,仍有20%普通群眾幾乎不參與到民俗體育表演中來。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參加民俗體育表演激情較高,且形式豐富,這與學校體育開展有直接關系,學校定期的有組織開展民俗體育活動,民俗體育表演,為傳播川西少數民族地區民俗體育表演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調查中還發現,參加頻率較高的還有中老年市民,中老年市民閑暇時間多,生活壓力較小,有足夠的精力參加民俗體育活動。
1.4甘孜藏族地區民俗體育表演業傳播途徑
在民俗體育表演業傳播中,其僅日常活動一項占比例67.63%。顯示了日常活動在民俗體育表演業傳播中顯示了重要地位。書籍在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業文化傳播中僅占有5.47%,故事傳說占8.63%,其他占7.6%。其中在實地調查中了解到,很多市民僅僅只關注表演業中的內容和形式,而對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業文化背景模糊不清,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此類節日活動項目屬于民俗體育表演業。在調查中了解到人們對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業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形式竟不知其歷史以及來源,值得反思。
2.1民俗體育表演場館不足
在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活動的場館使用中,規范化的場館較少,開放式鄉鎮草原較多,雖城市公共廣場自由且免費,但無組織、較分散,不能形成固定表演活動形式。付費劇院由于費用較高,主要以外來游客為主,限制了一部分該地市民想要多次參與觀賞性民俗體育表演的愿望。
2.2保護傳承措施相對滯后
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豐富的民俗體育表演資源,但由于人們之前對民俗體育文化意識淡泊,體育表演行業服務不規范,長期對外宣傳不當,導致很多表演項目流傳度不廣甚至誤傳,表現形式不夠規范,普及度也相對較低。
2.3未能與現代流行歌舞元素完美融合
由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與外界交流溝通較少,致使未能很好的與現代流行歌舞很好的融合,譬如:爵士、倫巴、恰恰等等新興的現代舞蹈文化等方式,民俗體育表演如不適應市場變化需求,進而阻礙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民俗體育表演業的傳承與延續。
3.1結合“體驗經濟”和“體驗產品”的特性深入探索表演經濟
“體驗”一般看來,具有服務成分,更被看成服務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實際上體驗是一種經濟物品,體驗與一般的服務一樣是可以感知的產品,真正的體驗以企業作為媒介、以商品作為背景,以消費者為主體,通過活動創造出令消費者滿意的價值。利用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獨特人文優勢,開發文化旅游,開展與旅游相關的“體驗產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參與到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人文活動中,是發展民俗體育表演業的重要方面,如:巴塘弦子、甘孜踢踏、色達面具舞(藏戲)、丹巴嘉絨鍋莊、真達鍋莊、嘛呢鍋莊等。使旅游者了解藏區體育表演形式,參與到體育表演中,增加體育表演的附加價值。
3.2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式進行保護和傳承
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通過與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已在國內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如甘孜州康定的“跑馬節”“四月八轉山會”等。節日中開展的體育旅游項目,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體驗民俗風情,領略民族文化還可以強身健體,強壯體魄。通過這種方式使體育旅游有了一個將活動和精神共同傳承的舞臺,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模式保護了體育旅游項目。.
3.3與甘孜州豐富的旅游資源聯合開發
甘孜州旅游資源雄厚,具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觀賞和科學角度均具有極高的價值。將體育表演業與該地區的特有資源及文化特色聯合起來,著力進行民族體育資源開發,組合民俗體育表演旅游產品,民俗體育歌舞,民俗體育形式,民俗體育禮儀等多方面,比如:俄爾多、賽牦牛、打牛角、丟窩窩、奔牛等體育文化,大力開展民俗風情游;同時也可將石文化、游牧文化、禹文化等一系列相結合,重點發展歷史文化遺跡游、“絲綢之路”游,主要發展民俗風情游和山區生態游、推出宗教文化游和“茶馬古道”游,重點開發探險游、探奇游、探秘游、訪古游、尋根游等特色旅游產品。
(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只是在川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表演,對外展示途徑相對其他表演形式較少,且傳播途徑受地域限制。擴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如:采取在相應節日中進行民俗體育表演等形式,提高人們對民俗體育表演了解和認識,為川西少數民族地區民俗體育表演業的發展做出良好的認知基礎。
(2)爭取政府支持,加大對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政策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的力量實現文化的發展。政府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文化,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反哺文化產業更加多元化,蓬勃發展達到雙贏的理想狀態,使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持續穩定發展。
(3)結合“體驗產品”和“體驗經濟”,對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進行聯合開發。
(4)全方位開發“體育表演產業”邊緣產品。加快發展體育表演產業邊緣產品的開發與發展,如:體育表演培訓班、音像制品、電影、海報、雜志、服飾、體育用具等,使其成為一條獨特的、完善的民俗文化產業鏈,從生產、加工、深加工、包裝、推廣等環節推動川西少數民族民俗體育表演業的全面發展。這是“體育表演產品”帶動民俗體育業的全面發展又一重要歷史產物。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Z].2016-04-13.
[2]周利輝.藏區民俗體育文化探索——以四川川西少數民族自治州為例[D].大理學院,2011.
[3]孫凌宇.西藏地區民族體育傳統現狀的調查研究[D].吉林大學,2009.
G80-05
A
2095-2813(2016)09(a)-017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71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課題編號:TY2015203。四川省教育廳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R1218,四川省教育廳休閑體育產業基地課題,項目編號:XXTYCY2014C05。
黃曉陽(1967—),男,四川南充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