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
關于武術入奧的幾點反思
李毅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摘要:武術國際化、全球化的過程也是武術文化中蘊含的普世價值觀被世界各族人民接納、認可的過程。在挖掘、提煉武術文化中普世的人文價值時,標新立異、挖掘、提煉出一種不同于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的普世價值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尋找武術文化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契合與相融,合理地利用武術文化中與奧林匹克運動相一致的、已經被體育文化全球化實踐檢驗過的普世價值來發展武術亦同樣重要。
關鍵詞:武術;入奧;反思
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一直存在著競爭主流話語權的問題。從現實結果來看,競技武術得到了武術的主流發展地位并迅速發展壯大,而傳統武術逐漸被邊緣化,發展一度停滯,甚至瀕臨失傳。應該說,2012 年度的中國武術發展經歷了一種由低迷、分化到激蕩、交響的不平靜歷程。成功進入奧林匹克運動大家庭顯然并非中國武術自身發展的遠景追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華夢想則又決定了當代武術發展必然要體現出更為自主從容的戰略姿態和更具遠見卓識的國際視野。“武術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術”.,競技武術入圍 2020 年奧運會比賽備選項目成為 2012 年度中國體壇的一個熱點話題。“武術入奧”的理性認知象征著武術現代化發展方向的客觀反思與戰略轉折。
參與或舉行國際大型武術賽事促進了武術競技化特性的發展并實現武術國際化。可以說武術的競技化是促進武術國際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并不是武術的競技化就等同于武術的國際化。過度的競技化將減弱甚至阻礙武術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特性的傳播,比如武術中所包含的儒佛道等哲學思想以及醫家、養生等傳統文化就很難通過競技武術得到體現。基于此,對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一的中國武術而言,需要思考更多“原點”問題,而不僅僅是當下喧嘩不已的表層現象,當代中國武術亟須正視的問題。
(一)武術申奧異域傳播中的文化自覺失范。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老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先生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以及所具的特色和未來發展的趨向”。他在多種場合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從上述看出先生既不主張完全復舊也不主張全盤西化。必須要認識、反思、批判自己的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傳統文化的不足,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而確定文化的發展走向。武術在申奧傳播中也要遵循文化自覺原則,但現實卻充滿了傳統武術文化的自覺失范。
(二)競技武術已經不是武術,只是一種異化的武術。
競技套路是先發展起來比較成型的現代競技武術形式,對競技武術的質疑和批評也從競技套路開始。以“長拳.為核心的-競技武術.體系,實際上是用某一兩種民間通俗拳法的風格一統中華武壇,使武術進一步體操化、舞蹈化,以至雜耍化”。
(三)武術不用進奧運,失去傳統武術特色的競技武術也不能代表武術推向世界。
發展傳統武術還是競技武術之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是,武術用不用進奧運失去傳統武術特色的競技武術能不能代表武術推向世界。競技武術作為現代武術代表,應該以進入奧運這一現代體育的成功典范為目標,積極走進奧運。武術走向奧運的國策是明智的、是正確的,武術發展的重點不只是要進入奧運會。我們更應該關注競技武術進了奧運會以后,具有多大的生存空間以及整個武術體系的完善性重建。它的最終目的是推廣一種獨具魅力的東方文化。
(四)進入奧運會并不是競技武術的惟一目標。
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是對世界體育的一大貢獻。從競技體育來看,武術作為奧運會的一個體育項目,它為運動員實現個人價值、超越自我、為國爭光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和途徑。從文化交流來看,武術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構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與西方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外國人從競技的角度接觸武術,又從文化的淵源來理解和探究武術。從一般邏輯分析,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更利于武術的普及和傳播,因為它用世界通用的奧運會語言把中國化的武術進一步詮釋、解讀和傳播。
(五)武術的產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中國武術協會與有現代經營理念、經濟實力雄厚的部分企業集團組建了幾個公司,構建了武術產業發展的板塊結構。與新疆德隆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了北京國武體育交流有限責任公司,成功推出了“散打王”賽事活動;與中服集團、北大招商等方面合作成立了中武奧體武術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體育用品品牌的開發和經營;與中體產業所屬航服公司等合作成立了中鼎國際武術發展公司,主要從事國際武術演藝市場的開發和特種健身旅游的推廣。目前,正在籌備成立太極拳發展公司。這些公司在業務上相互補充,互相支持,初步構成了武術產業發展的嶄新格局,為武術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奧運與中華武術結合的最重要之處在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在于具有更高審美要求、技擊要求和內在修養要求的武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接受和認可。因此,武術的發展不可離開其哲學、文化基礎,我們應當重視大眾健身武術和武術技擊功能的推廣和發展,不斷挖掘與武術相關的醫學、運動學、人文學等相關知識,豐富、充實武術的內涵,進一步推動中華武術的世界化。
參考文獻:
[1]陸小黑.精神的消解:當代武術亟須正視的問題[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9):35-37.
[2]陳保磊.要理智看待"武術入奧"為競技體育“減負減壓”[J].博武國際武術網,2012-01-19.
[3]慈鑫.武術“入奧”很難不失本質[N].中國青年報,2012 -10 -29: 08 .
[4]陳保磊.武術深奧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12(8):117-120.
[5]景宇.李建鋼.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國武術保護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 9): 34 -37.
[6]羅時銘.試論近代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與奧林匹克文化的抗爭與融合[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3-5.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92-01
作者簡介:李毅,男,漢,四川遂寧,助教,大學本科,四川職業技術,體育教學,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