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長
摘要: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具有內容的多樣化、對象的多元化、時空的分散化和發展一體化等特征,為培養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農村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向上以“離農”為主、“為農”為輔,培養對象以農民為主、農民子女為輔,培養內容以城鄉一體化創新技能為主,培養機制上要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培養目標;適應性;職業教育特征
中圖分類號: F323.6;G7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9-0533-02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把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強盛的工業國,采取了“工業優先,城市偏向”的發展方針。國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農業剩余投入到工業和城市中去,逐步形成了以農村為工業化提供積累為內核的城鄉二元體制。城市和農村成為2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系統,資金過度集中于城市,勞動力過度集中于農村,雙方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被阻斷,導致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
工業化發展到中期階段后,經濟效益更為顯著的工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自然能集中更多的社會資源,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市場相對萎縮導致的內需不足,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日漸淪為非盈利產業,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城鄉分化和落后農村漸漸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重點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把推進工業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推進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中去[1],從事非農產業,讓城市拉動農村發展和農村促進城市生產力提升互為因果,優勢資源互補,形成城市與農村的和諧發展,同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使城鄉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諸要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合理流動和配置,使城鄉在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廣泛融合,形成“互相依托,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同發展”的城鄉關系[2],最終實現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生活、人口和環境上的全面融合與和諧發展。
1 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特征
城鄉一體化發展,意味著城鄉發展不再以犧牲對方為代價,城市要發展,農村也要發展,農民不僅要為農業發展作貢獻,也要為城市發展作貢獻,所以,與單純的“為農”和“離農”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相比,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農村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特征。
1.1 農村職業教育內容多樣化
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內容不再是單一的傳統農業技能教育,表現出多樣化、分層化。
1.1.1 農民市民化渴望農村職業教育 進城務工的許多農民工特別是年輕新生代的農民工,都渴望可以通過打拼扎根于城市。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務農經歷的只占14.6%,沒有務農經歷的占85.4%,可以說他們是沒有務農常識和經驗的中國式農民,僅在戶籍上保持了農民的身份;另一方面,新生代的農民工技能得不到提升,不僅難以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還可能導致未來的大量失業。新生代農民工融不進城、回不了鄉的矛盾持續集聚和發酵,使其愈來愈沉重地感覺到難以實現市民化的“城市夢”。面對嚴峻的現實,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前衛的職業教育,努力掌握產業轉型和職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和創新思維。
1.1.2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村職業教育 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使得仍然留守在農村土地的農業勞動力開始出現了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如種糧大戶、蔬菜種植大戶、果樹栽培大戶、養殖大戶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更多具有較高綜合農業生產、加工、管理素質的優秀勞動力來支撐,這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1.1.3 特色農業發展需要農村職業教育 農民創業一般從中小型企業開始,這些企業在農業科技的掌握方面、農業產業化設備的使用方面、農業經營資金的籌措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遠遠不能與大型農業產業化的企業相比,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很多農民企業必須走特色發展的道路。特色農業往往須要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名、特、優、稀產品進行嫁接改造形成新產品,使其品質、功能上檔升級,形成新產品來占領市場。這就需要大量的、多元的農業技術型人才予以支撐。
1.2 農村職業教育對象多元化
農村職業教育對象是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現有的和潛在的主要受教育群體。 它不局限于在讀農村中、高職學生,還包括尚未接受職業教育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已轉移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守的婦幼老弱群體、失地農民、中老年骨干農民以及未來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和振興農村經濟的農村大學畢業生等。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表現出多元化。
1.3 農村職業教育時空分散化
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通過技能立馬轉化成經濟效益,所以在沒有看到效益前的職業教育都是“被動性教育”,只有業務上感覺到因為專業技能原因影響了經濟效益或因為自己、身邊的人參加職業教育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時候才會考慮接受職業教育,所以,農民在接收職業教育的時點上是分散的和隨機的。農民接受職業教育都是利用業余或工作的空閑時間,工作的分散性使得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在空間分布上也具有明顯的分散性,只有像春節這樣的節日才有實現生源地和時間集中職業教育的可能。農民職業教育更適合“教育超市”模式,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時空個性。
1.4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一體化
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弱勢群體,學校規模小、教學設施不齊全、師資力量不足,不僅無法培養工業化轉型升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產業化規模經營和管理人才同樣也無法培養。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一體化不是放棄對城市職業教育的重視,讓其停下來,等待農村職業教育的追趕,也不是削峰填谷、簡單地理解為城市支持農村、農村依附于城市,而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地共同發展,全面推動城鄉職業教育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不斷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2 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適應性
農村職業教育要滿足城鄉一體化需求特征,培養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須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2.1 人才培養方向——“離農”為主,“為農”為輔
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離農”人才,為農民非農化創造條件,為工業化、信息化提供勞動力;也需要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為農”人才,為農民職業化創造條件,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但兩者的比重不能任意,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正循著產業升級的規律快速變動,農業占比不斷下滑,2010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比下降到10.2%,而非農產業占比上升到90%左右。農業占GDP比重要求與農民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大體相當,才能實現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2010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仍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38%,與農業占GDP的比重相差28百分點,形成了一個喇叭口,造成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嚴重錯位[3]。所以,當前的農村職業教育應以“離農”為主,為農民工轉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能真正融入城市,實現農民的市民化。減少農民,也為單個農民種植更大范圍的農田提供了可能,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特色生態農業的開發和創新,要求新型農民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強職業培訓,掌握現代農業科技與管理水平,提高農業比較利益,逐漸獲得社會平均收入。所以,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農村職業教育積極調整辦學路向,“離農”為主,“為農”為輔,減少農民并富裕農民。
2.2 人才培養對象——農民為主,子女為輔
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民和農民子女比重上也不能隨意。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受基礎教育升學教育模式的影響,以農村中小學與中高職銜接為主體;升學受挫對讀書心灰意冷的畢業生,在傳統的職業教育遭歧視的背景下,大部分選擇直接就業,80%以上的職業學校正面臨生存危機。據統計,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人;真正從事農業的農民約占總人口的10%,為1億多人。他們是現階段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主體,但80%以上沒有經過任何技能培訓,專業技能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轉移農民是農民工的主體,他們在城市工作多年,有著一定的物質基礎,基本上熟悉城市的環境及實踐操作的大致流程,但產業升級帶來的技能提升使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亟需充電補充營養,立足城市實現市民化;婦幼老弱群體是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成員,他們在體力上處于弱勢,卻是進城務工農民的后方陣地,他們所從事的種植與養殖仍然沿襲著多年的經驗,在選種、作物生長、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收割方面需要最新的科技知識[4];種養大戶和經營能手為主體的骨干農民為數不多,但都掌握著一定的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能,示范作用和集群效應強、輻射能力強,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但由于認識的局限性,他們無法在關鍵的領域如育種、土壤、天氣、農產品加工與營銷等方面取得突破,需要教育部門、勞動部門、農業部門、氣象部門、商業部門聯合組織師資實施教育培訓。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方向應與社會的真實需求一致,目前應以農民為主,子女為輔。
2.3 人才培養內容——城鄉一體化創新技能
農民接受職業教育機會成本非常高,因此農民對職業教育需求最強調實用性,即所接受的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能否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地轉行業,產業結構轉型最終帶來人力資源需求的重大轉變。高技能人才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前提和基礎,它的培養和造就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還是一個艱巨的實踐課題,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增長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轉變,必須有大批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掌握新技能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面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農村職業教育應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城鄉協調發展的高度,充分利用城鄉資源適應人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培養城鄉市場需要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2.4 人才培養機制——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變為市民,從事非農產業;也需要數以億計的傳統農民變為現代農民,繼續留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5],所以農村職業教育的主戰場在農村,職業教育應更多地面向農民,提供非學歷農村職業教育。但是,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在資源分布上存在很大差異,不管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條件,農村所擁有的教育資源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職業教育的主戰場與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存在強烈的沖突。城市職業學校擁有先進的培養模式、更好的教學設備、更高的管理水平、更優秀的教學隊伍,為城市學生提供了更高的平臺和施展才華的環境[6];由于資源不足、信息獨立、投入單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轉型升級時期企業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人才需求。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純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非常困難,無論是“離農”還是“為農”,最終都陷入難以生存的境地;而城市職業教育也鞭長莫及難以通過市場配置對廣大農民進行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需要城鄉統籌,優勢互補,城鄉聯動,一體化協調發展,最終才能實現辦學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守臣. 按照“兩個趨向”要求做“三農”工作[N]. 農民日報,2005-10-15(3).
[2]彭尚平,周俊丹,陳玉梅.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0(8):16-17.
[3]葛志華. 務農與離農:四化同步的關鍵一環[J]. 中國合作經濟,2014(7):23-26.
[4]李樹峰. 農村籍職業教育對象:群體分析與對策思考[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74-78.
[5]姜作培,馬 亮. 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發展的良性互動[J]. 職業技術教育,2010(16):55-61.
[6]張 濤,羅 旭,彭尚平. 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J]. 教育與職業,2012(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