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樹臣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00)
新聞攝影藝術化
郎樹臣
(湛江日報社,廣東 湛江 524000)
新聞攝影在目前的媒體中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單單是配角,在媒體的辦報理念和讀者審美觀念轉變的同時,新聞攝影也要實現質的變化和提升。增加新聞圖片的藝術化處理,是提升新聞攝影質量的關鍵所在,如今版面上需要的新聞圖片除了要傳達出新聞信息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美感,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藝術化;新聞藝術品;審美;閱讀
經過了“圖文并茂、兩翼齊飛”,報紙的影像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漸漸地演變成圖片、圖示、圖表、漫畫、3D等影像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新聞攝影也只作為報紙影像的一部分存在。目前,新聞攝影除了具有記錄和傳播功能之外,還與其他影像元素一起承擔著營造版面的視覺中心和沖擊力、調節版面結構、緩解讀者的閱讀疲勞、愉悅讀者和美化版面的作用。那么作為圖片生產者——攝影記者,我們首先要明確定位,了解時代的變遷和讀者群的審美變化,這樣我們拍攝出來的作品才會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
“攝影記者=攝影師+記者”。攝影師是創造藝術品給受眾欣賞,而攝影記者是記錄新聞并展現給讀者,起到記錄和傳播的作用。所以,一個合格的攝影記者就要做到在拍攝新聞事件現場的同時,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思維和理解使畫面精美,讓讀者看到新聞圖片時,不單單覺得是在看一個新聞事件現場的還原,同時也是在欣賞一幅作品,或者說是欣賞一幅新聞藝術品。(圖1)筆者就選擇拍攝地點下了很大的功夫,并沒有選擇城市作為背景,而是選擇了很有氣勢的山峰作為陪體,再加上晨霧的烘托,使圖片無論從色彩上還是氣勢上都表現得非常壯觀。

圖1
追求美感或者用藝術的手法去表現新聞,是攝影記者今后的探索和發展方向。新聞攝影藝術化,就是如何將新聞作品拍得更精美,讓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完美結合。
1999年,筆者進入哈爾濱大學藝術系商業攝影專業開始了攝影生涯,2002~2016年先后在黑龍江日報、南方日報、新文化報和湛江日報任攝影記者、攝影部主任和圖片總監。由于受過專業的藝術攝影和廣告攝影的教育,所以在從業的14年間,筆者一直在追求讓新聞畫面更精美、讓攝影語言更簡練、讓畫面內容更有意義,讓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完美結合,即“新聞攝影藝術化”。
新聞攝影是一個減法,畫面中對主題或主體沒有烘托作用的陪體都應該避免。我們這里所說的新聞攝影藝術化與藝術攝影有著本質的區別。新聞攝影藝術化最重要的還是新聞攝影,在真實客觀地反映新聞事件的基礎之上,發揮攝影師的實力,在畫面的內涵、形式感、構圖、光線等方面考慮充分,讓新聞照片盡可能地變成一幅新聞藝術品,尤其是那些非突發現場的日常新聞的拍攝更需要頭腦的加工。
不同題材的新聞事件有其自己獨特的個性,如何表現它的獨特個性是拍攝時的重點突破口,在圖片的表現上采用細節描寫、運用特寫鏡頭還是大場景,運用具有強烈沖擊力的鏡頭來表現,還是采用形式感的線條或色彩來營造,都能讓同一個新聞題材表現出不同的意義,也會給讀者在感官上造成不同的感受。所以,準確地選用表現手法和視覺語言是拍攝出一張好的新聞圖片的關鍵所在。(圖1)(圖2)同樣是表現天晴,同樣是學生宿舍曬衣物的畫面,但是(圖2)選擇了整體的大場面,再加上畫面上的點線面的構成,使畫面充滿了張力,形式感和視覺沖擊力都很強,而(圖3)只是平面化地拍攝宿舍的正面,雖然也可以反映出天晴了晾曬衣物現象,但是與(圖2)相比則遜色了很多。

圖2

圖3
新聞攝影藝術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以新聞傳播效應為基礎的前提下,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有著本質的去區別。新聞圖片如果失去了新聞的傳播效應,那么它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不具備在媒體上發表的條件,如果是簡單的記錄,則又失去了攝影的價值。所以,能將新聞攝影拍攝得更美觀、更精致,讓新聞圖片更唯美的人,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了,這也符合當今紙媒圖片的使用和傳播規律——“具有新聞性和傳播價值,同時具有影像價值是媒體用圖的首選”。
J404
A
1674-8883(2016)19-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