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樂格爾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與受眾的互動關系研究
其樂格爾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
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紛紛加入新媒體行列,一些官方媒體不僅做得有聲有色,還成為新媒體領域中的佼佼者。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及其評論部分的研究,分析微信公眾號與受眾的互動關系,并探討受眾信息交流的實用需求。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受眾互動
《人民日報》公眾號自2014年8月28日正式開通以來,以“參與、溝通、記錄時代”作為功能定位。公眾號不僅擁有大量的粉絲和關注度,且每篇文章的閱讀量幾乎都是10萬+,點贊人數最高能達到1萬以上。《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在大量的傳統黨媒微信中是極具代表性的,而且受眾與公眾號的互動關系值得借鑒和學習。
目前,受眾與公眾號互動的方式因個性化服務的創新,越來越適應受眾使用媒介的行為習慣,如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評論功能既滿足了用戶針對文章與平臺進行互動的需求,又能滿足在網絡社區發表個人觀點的自由,由此體現個人價值。這種互動關系不僅能夠提高用戶的活躍度,也能“拉攏”另一部分人參與互動。運營人員可以選擇優質的評論作為文章的補充或新的視角,激勵用戶進行情感表達和互動。這些個性化服務為受眾的參與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路徑。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研究方法,考察其在新媒體傳播語境中與受眾的關系及受眾的動機。
過去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以美國學者威爾伯·施拉姆為代表,他認為“信息傳播可以被視作一種魔彈,能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因而他的觀點又被稱為“魔彈論”“子彈論”。與之相對的觀點是“刻板印象”論,它是另一位在傳播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李普曼提出的。“刻板成見”,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是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自主意識,能為人們認知世界提供一種迅速、熟悉而簡便的參照系,但同時也對受眾接受新的信息、更新舊的觀念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1]
現實表明,信息傳播并沒有無條件地征服受眾,相反,受眾有著理性的思考和對信息的正確判斷。每一個關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都會收到推送的文章,相當于傳播者把信息精準投放到每一個關注者的身上,一部分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查閱信息。而主動點擊閱覽的受眾就會作出篩選、批判、吸收等各種反應,如閱讀、點贊、回復評論、轉發等。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互動都會增加關注者的人數,傳播者的地位也會逐漸得到提高。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通過傳統媒體的支撐與受眾已經建立起了牢固的關系。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表達語境,不斷地增加口語化的表達。比如使用網絡用語、學會賣萌,甚至有些網絡名詞是《人民日報》發起并推廣的,如2014年APEC期間,一篇題為《有一種愛叫習大大和彭麻麻》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而后“習大大、彭麻麻”傳遍大江南北,實現了從學習熱詞到創造熱詞的轉變。
(一)分析文章主題與受眾互動
《人民日報》作為黨媒的權威,向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滿足了人們對政治、社會穩定、食品安全等問題的需求。人們對于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與自己心理距離更接近的新聞會格外關注,尤其是能激起讀者心里憤怒情緒的文章更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而獲得更多的點贊和轉發。

表1
如表1所示,對于醫患關系緊張、老齡化嚴重等社會問題,會引起受眾強烈的反應,點贊人數和閱讀人數遠遠高于其他題材。《人民日報》公眾號也將更多的精力聚焦于社會民生類新聞,結合時代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地向改善民生與社會穩定方向發展。那些包含正能量、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文章更易受到讀者的青睞,因而讀者會主動點贊甚至評論。
(二)標題語氣與受眾互動關系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信息傳播中,用戶第一眼看到的是文章的標題,其直接決定文章的閱讀量和轉發量。在對《人民日報》公眾號中文章的標題語氣進行分析時,發現標題語氣中包含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如表2)。

表2 《人民日報》公眾號標題語氣與受眾互動關系
這三種語氣中,和傳統媒體相比帶有要求、命令的語氣明顯減少,而更多的是使用陳述句和問句來體現出親民性和趣味性,而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宣傳工具,或居高臨下的道德說教。例如,2016年10月7日的文章【薦讀】26歲女白領飆淚演講,愛情、工作、身體哪個更重要?這篇文章獲得10萬+的閱讀量,點贊數量為1651次。讀者Lyn表示身體健康最重要,其他“神馬都是浮云”,此評論也獲得了354個贊。
評論功能使得受眾的角色發生變化,即是受眾也是傳播者,傳播雙方通過訊息的收受處于互動的關系中。受眾成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媒體使用者和消費者。參與評論和互動成為用戶實現個人價值、增加話語權的手段。便捷的轉發功能使得用戶更愿意將喜歡的文章轉發與他人分享。分享信息也是一種社交手段,在社交媒體上展現自己、建立自信、表達個人興趣和情感,成為現實社交在網絡上的延伸。
綜上,微信、微博作為當今受眾面較為廣泛的媒介,已成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提高與受眾群體的溝通、互動成為重要的議題。微信公眾號對于紙媒來說是提高用戶黏性的捷徑,與受眾建立用戶關系,用話語鞏固受眾之間的關系,重視互動與反饋,調動受眾熱情,引起用戶的共鳴才能產生較好的宣傳效果,才能正確引導輿論,從而為社會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1] 阮小玲.論新聞傳播與受眾心理圖式的互動[J].現代傳播,2007(5):46.
G206.2
A
1674-8883(2016)19-0317-01
其樂格爾,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