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家暉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
籍家暉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研究產業協同發展既有實踐需要,也有理論價值。目前這一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第三極”,依然表現出諸多與自身地位和作用極不相稱的尷尬,在行政、自身發展與生態方面存在著問題。為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如下對策:要建立高層協調機制,保證京津冀規劃布局、政策制定、落實推動;要建立增量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發達地區帶動后發地區的積極性;同時,要找準切入點,增強內驅力。立足北京、天津、河北的比較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在其利益共同點上尋找突破,實現共贏。
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加快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崛起,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成為重點任務。京津冀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全境,面積2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年末,區域內總人口1105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08%,生產總值66478.91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10.32%。京津冀城市群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承擔引領環渤海地區乃至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如何堅持優勢互補、科學持續、互利共贏的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優化國家區域發展布局、優化社會生產力布局、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和京津冀三地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各類主體的重大責任。
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和京津冀區域并稱為我國三大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密集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但是從長期的發展看,作為第一極的長三角和第二極的珠三角,無論是經濟總量、區域開放度、市場化程度,還是區域共同富裕水平,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比較下,京津冀區域在協同發展上則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第一,政治因素。對于京津冀區域來說,京、津是直轄市,其黨委主要領導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河北省是省級行政區域,河北省省委書記為正省級干部。這種各塊之間客觀上“身份”的不平等,明顯模糊了京津冀三塊之間的界限。這種高層權力的不匹配狀態,也必然會導致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于從屬、被動地位。對于天津和河北來說,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優先考慮北京”成為一種義務和責任。而在優先考慮北京和天津方面,河北多年來也作出了巨大犧牲。京津冀區域的特點可形容為:心臟的位置是北京,出??谑翘旖?,河北便只能是“沒心沒肺”了[1]。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功能分工和具體實施中,盡管河北省一再打出“服務牌”,如果缺少國家高層協調,也難已贏得真正“互利共贏”的待遇。
第二,自身發展因素。北京、天津作為京津冀區域的雙核心城市,二者的關系定位相對來說還不太明確,尚未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系,也未能充分發帶頭作用和揮輻射效應,而像長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甚至也包括香港),都是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龍頭”——經濟中心。京津冀經濟圈在其經濟上已經形成具有落差的“圈”。另外,北京、天津在政策、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經濟綜合實力也明顯強于河北,但是北京、天津是城市形態,經濟發展受空間限制,“城市病”現象逐漸顯現。河北既環抱京津,也沿渤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土地遼闊、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非核心功能疏解的主要區域,但是,很多轉移出京津的企業并沒有選擇在周邊的河北落戶生根,而更傾向于產業配套能力更好的長三角[2]。河北拉力不足,產業發展集聚力不強,很多地區產業配套能力也非常弱,產城融合存在很大問題。
第三,生態因素。北京、天津被河北環繞,在生態方面,無論是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還是天津建設美麗城市,都需要河北省的支持和配合,且不說犧牲經濟發展利益。然而,面對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和脫貧攻堅的繁重任務,河北省又無力承擔為京津生態建設的服務成本,迫使河北省在生態責任中處于尷尬地位[3]。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進行調研工作中指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推動京津冀之間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共贏發展。接著,天津市黨政主要領導人帶隊主動到河北省,簽署了《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在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深化港口物流合作、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技研發合作、加強農副產品對接、加快旅游會展融合、拓寬金融合作領域、建立合作協調機制十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隨后,北京市黨政主要領導人也帶隊來到河北,簽署《北京市——河北省 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協議》,在著力打造首都經濟圈、共同推進北京新機場建設、共同促進首鋼在唐山做大做強、全面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合作、共同創建區域優美環境、共同深化服務業合作、支持張家口承德地區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提出要加快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將河北省的經濟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結合,并強調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必須把北京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工作匯報,并對京津冀發展做出進一步指示,還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7個著力”的要求:著力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全國兩會一片熱議。2014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河北調研時提出,河北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實現更好更大發展。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召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聞發布會,表示在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規劃過程中,要把握好“堅持問題導向、優化區域功能、突出協同發展、著力體制創新、注重條件約束”五大原則,并著眼于疏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轉型升級與轉移對接等。2014年9月,張高麗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會議,聽取發改委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討論了京津冀區域功能定位,并研究部署了下一階段工作。
2015年3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201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議,就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第一,建立高層協調機制。在國家層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負責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布局、政策制定、落實推動。京津冀三地各部門、單位及行業、領域主體之間健全定期溝通機制、重大決策協商機制、政務信息互通機制等,確保信息及時、互惠共利。
第二,要建立增量利益分配機制。調動發達地區帶動后發地區的積極性。北京的工業經濟遠不及天津和河北的規模,在產業轉移中,若是轉移這些工業到河北和天津,其能發揮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有效的[4]。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北京有許多發展潛力巨大、帶動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可以考慮在未來存量不變的前提下,對這些高新產業的增量進行調整,提升北京對天津和河北的輻射強度,可以通過政府主導下的飛地經濟模式,對財稅和產值進行兩地分成,對于北京來說,土地是稀缺的,從河北劃出區域發展新興產業,對于北京發展、河北發展都是有利的。還可以通過產業園區的形式與地方共同建造,共同管理,發展飛地經濟,例如北京的中關村是國內科技的招牌,正在籌備多地建造分園,可引導其在河北、天津等地落戶。
第三,找準切入點,增強內驅力。立足北京、天津、河北的比較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在其利益共同點上尋找突破,實現共贏。也就是比較優勢錯位發展,釋放區域合作紅利。對北京來說,明顯優勢就是其是首都,是人才集聚地、重要交通樞紐、擁有全國市場,總的來說,是我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對天津來說,港口、制造業和濱海新區先行先試是其最大優勢;而河北的優勢在于其有豐富的資源和重化工業。京津冀三地應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實現錯位發展。同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區域產業合作與整合,釋放區域合作紅利,實現京津冀區域的快速崛起[5]。對于如何尋找利益共同點,要從急迫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以及區域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去尋找、從三地發展訴求中尋找利益契合點、從共同目標上尋找利益契合點。京津冀三地應找準自己的功能定位,將地方發展戰略、發展規劃與區域的頂層設計進行對接,從中找到各自的發展機遇、發展空間以及實現路徑。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個維度,全方位的分析視角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前提。應當在多個空間尺度上分析京津冀區域經濟版圖,并綜合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三種機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三方的發展定位方面,京津冀的區域關系是互利共贏的。北京應當把功能疏解作為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空間不平等狀況和實現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拐點,天津與河北應當在合理吸引北京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基礎上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京津冀城市群總體競爭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1]祝爾娟.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思路與重點[J].經濟與管理,2014,03:10-12.
[2]孫久文,原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比較和演進重點[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05:1-11.
[3]叢屹,王焱.協同發展、合作治理、困境擺脫與京津冀體制機制創新[J].改革,2014,06:75-81.
[4]趙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與京津冀協同發展[J].經濟與管理,2014,03:5-9.
[5]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110-118.
籍家暉(1996-),男,河北邯鄲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工程FRM專業。
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20151037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