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崗
雍正是個勤政的皇帝。作為一國之主,他洞察吏治積習,對不切實際一味遵旨的官員很反感。登基后他就命大臣以求實態度對待欽頒諭旨,他說:“朕牽掛著吏治、兵、民,凡有益于天下的必下諭旨。旨意當中處理得當的,你們要采納。但朕一個人肯定難以處理得十分周密,況且天下各地情況不一。因此,如果頒發的圣旨用在本地不夠妥當的話,可以靈活運用,只要把其中情由如實報告上來就可以了。”話說得很明白,就是圣上我也不是萬能的,遵旨要據實情靈活處理,不能盲目遵從,不切實際。
雍正曾頒給山東兗州知府吳關杰一道諭旨,讓他認真做事,為政謹慎。吳關杰則把皇上的諭旨當作炫耀的本錢,先是掛在臥室朝夕相對,后又一字一字地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風上,并把自己如何尊奉圣旨的舉動奏報雍正皇帝。雍正看了奏折后,批復道:“你本來就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內的事就足夠了,像這種迎合奉承的事,朕很不喜歡。”雍正類似這樣有個性的御批很多,對那些曲意逢迎的官員毫不客氣。
官場是尊卑體現明顯的地方,但有時候被尊者只因位高權重,表面上的“遵”未必是發自內心的“尊”。看似遵命于上級,其實竟是反其道行之,明尊暗貶,遵而不尊。北宋時有個官叫王珪,官拜參政知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做得很大,卻鮮有作為。王珪為官十六年,從未建一言獻一策,皇上說啥就是啥,官運亨通;但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好,人稱“三旨”相公——上朝不言事只“請旨”,皇帝發話后即俯首“接旨”,退朝后則照本“宣旨”。這樣的“三旨”不倒翁,當下也大有人在。
官僚積習太盛的機構,只有領導在思考,其他人都會自動關閉大腦。因為,這樣最安全;刷碗多的人摔盤子的幾率就大,要想在領導面前不犯錯,那就少說為佳,一切唯領導馬首是瞻。所以,那些事事請示、處處附和領導的人,并不是真心尊重領導,而是他沒主意也不敢拿主意,什么事都讓領導定。這樣看似是維護領導的權威,其實有時是在陷領導于不義。為什么?因為出了事,有領導扛著,他們一句話“都是領導定的”,就溜之大吉。
遺憾的是,有些領導并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反而格外器重對自己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人,卻對敢言善諫者多不待見。這樣的確培養了一批低眉垂恭的“遵旨”者,但這樣的官又有什么用呢?他們只知遵旨遵命,只為自己做官而已,哪想到要為你和工作負責。
所以,有識見的領導應該青睞于赤目忠勇的“請奏”者。對于位高權重者,應該明白真正以你為尊者,有時候正是以一種令你不快的方式,讓你看清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永遠的至尊無上。
(選自《今晚報》2016年7月4日,薦稿人:潘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