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分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層面提出了課程目標,旨在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鑒于日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是語文課程目標實現的前提,所以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就創建語文有效課堂,實現語文有效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實踐。
一、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內涵
關于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筆者贊同王榮生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有效性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有效性的前提,即教學內容必須正確;第二個是有效性的落腳點,就是學的東西是學生需要的,是對學生發展有用的。”新課改視角下的高中語文有效教學,必須突出求真與務實兩個關鍵問題。求真就是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務實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的三維目標整體平衡發展。教師要從關注“教”的有效性轉向重視“學”的有效性。學生要從關注“應試分數”轉向重視“素養提高”。語文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提高教法,包括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的有效性,要求學生提高學法,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作業的有效性。
二、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真與實的實踐
1.精心備課、回歸本真,教學預設有效
備課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充要條件。傳統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和備教案三大內容。在新課改實踐中,教師又創設了備學案、備課件、備評價等內容。但新課改下的備課總體趨于簡單化、形式化、同一化和課件化,過多依賴集體備課和多媒體教學。所以傳統備課的精益求精和新課標理念的融入應是有效備課與教學的基礎。如新課標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傳統的“教教材”。所以教師要在仔細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教師既要站在編者的角度理解教材的編排及用意,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調整教學內容,找出教材的重點、難點,并要從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視角來考慮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預設合適的三維教學目標和適宜的教法和學法,為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聲聲慢》這首詞時,教學目標是通過鑒賞李清照的《聲聲慢》引導學生學會怎樣進行詩詞鑒賞。鑒賞古詩詞可從寫作背景、作者身世、用典、修辭等不同視角進行解讀,但如從意象、意境解讀,或許也能打開一扇審美的窗戶。詩詞是有聲有色的,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是有厚度有質感的,而這些往往都是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的,所以通過意象、意境的賞析,細心沉吟體驗詩詞之美,定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李清照的《聲聲慢》詞中意象綿密,而且這些意象對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所以筆者在備課中預設以分析意象去理解該詞的意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意象在其他詩詞中的運用,讓學生積累典型意象及它所蘊涵的豐富情感,從而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
2.學生自主、內化為“實”,教師教法有效
教育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會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可見,要實現語文有效教學,必須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教師要放下知識權威的架子,蹲下來和學生互動對話,讓學生始終擁有自由和開放的心態。教師的教態要和藹親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特點,不強求學生的思維與自己保持一致。有時可通過角色互換來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如教師在范讀課文后,可有意引導學生評議,鼓勵學生提出意見,教師當即虛心接受。倡導平等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對師可進行質疑和反駁。實踐證明,教師越民主,學生越歡喜,教與學的效果就越好。
要實現有效教學,還應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因前面學過幾篇文言文,讓學生對文言文感到厭倦,所以筆者嘗試進行教法改革:讓學生勇敢地走上講臺,演繹小老師的角色。筆者事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小組負責一段文本的解讀,做到既疏通文意,又理解重點字詞句,還可從文章結構、藝術特色上去賞析。上課時每組派代表上臺作匯報講解,小組成員可補充。教師除了傾聽和點評外,更多的就是答疑解難和把握課堂方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不懂的地方或相互討論,或請教老師,或翻閱字典,或上網查資料,學生廣泛搜集信息,利用學習資源。出乎意料的是,學生講得比教師還詳實,甚至還出題用于課堂鞏固。結果那兩課師生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悅,重新找回文言文有效學習的信心。
3.重在體驗、避虛求“實”,學生學法有效
新課標明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于是語文課堂就由教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的“群言堂”,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角,你說,他說,大家說;討論、辯論、表演。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觀摩者不談效果談改革。隨之出現的是學生缺少靜心思考、缺乏悉心體驗,更談不出收獲與感悟。如何避虛求“實”,突出語文韻味是語文教師在新課改中面臨的新課題。
文本閱讀是通過讀者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心靈溝通、情感融合的過程。怎樣讓學生深入文本,實實在在地與文本對話?教師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進行點撥與引導是關鍵。如學習《聽聽那冷雨》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表達鄉愁的情感,選擇的意象可以很多,而篇幅這么長的散文卻為什么只選擇“冷雨”這一種呢?雨是視覺,為什么用“聽”字?當時無學生舉手,教師就點了一位學生起來回答,那學生的答案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時,筆者意識到這是備課的盲點,決不能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來取代學生的自主體驗,而應調動自己平時的知識積累,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他們從哪兒著手解讀,如何用恰當的語言把問題闡述清晰和到位。接著筆者就從雨的意象特征著手點撥,聯系古代詩詞,如王維的《清明》,姜夔的《點絳唇》。“冷”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后內心產生的凄涼和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淡忘和破壞的感傷。隨后學生踴躍發言,聯系作者的經歷來談情感體驗。可見,教師點撥有方,則學生學習有法,師生合作互動能化解原本陷入僵局的課堂氣氛,調動起學生思維的潛力,不但指明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而且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逐步樹立起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總之,語文有效教學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愉悅過程,應處處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激勵與喚醒。語文有效教學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終積淀成為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