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洲
語文是有生命的,欣賞文章是一種審美,也是一種快樂。課文中處處皆有美。如《醉翁亭記》中的“林壑尤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之美,《我的空中樓閣》中“山如眉黛”般的美,《春》中的色彩、圖畫之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為考試分數而學,老師也是為考試而教,我們都忽視了語文給人們帶來真正的精神上的愉悅,審美上的快樂。同學們對語文認識不夠,興趣不高,更談不上用心去感受和欣賞其中的美。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去學會欣賞課文里的美,要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讓中學生去欣賞到文章里的美呢?
一、找準原因,轉變觀念
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很多年了,許多老師都轉變了教學觀念,也運用了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搞了什么合作、探究、民主式教學,好像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然而學生對語文課始終不太感興趣,為什么呢?原因雖然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主要是我們沒有認真去調查、分析學生為何對課文興趣不濃,不能去欣賞它們的美。我們可以通過樣卷調查或與學生交流溝通、談心等形式去分析找準其中真正的病因,根據病因再對癥下藥。有時為了考試,什么賞析課文的美,這些都好像被拋棄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沒有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還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去,還有一味搞死記硬背的,一味搞題海戰術,甚至還有的在搞傳統中那種程式化的解詞、劃段、歸納中心等。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有興趣嗎?能不枯燥無味嗎?
二、要教會學生欣賞美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去尋覓文章里的美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滲透美的教育,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們的語文是很美的,她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美,而語文課就應該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去發現她的美、欣賞她的美、享受她的美。可是一到上課,請同學們自由欣賞時,老師就會說:“同學們自由欣賞課文里的美,并且說說你的理由”,語文基礎稍好的學生還可以說上幾句,但更多的學生卻一頭霧水,就算說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無法真正去感知課文的美感。那么欣賞課文的美究竟有哪些方法呢?
(一)情感之美
情感更多是就文章內容和思想而言,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和思考去發現課文里的情感之美。如《米洛斯的維納斯》中的缺撼美,《過零丁洋》中文天祥以死明志的節操之美,《蘇武牧羊》中蘇武的那種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忍不拔的形象之美。陶淵明筆下通過田園山水之美,來抒寫內心的閑適淡泊、悠然自得、厭倦官場的超脫之情;柳永筆下對友人的不舍、思念,內心的孤寂傷感之美;艾青筆下對土地深沉的眷戀和熱愛的思想之美等等。我們要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而引起內心上的共鳴。
(二)語言之美
語言更多是從文章的形式而言,要引導學生從誦讀、品讀去發現課文里的美。語言的美有很多種,如修辭之美、色彩之美、聲韻之美、質樸與華麗之美、情趣之美等。
(三)藝術手法之美
藝術手法主要是說作者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主要有對比之美、襯托之美、想象之美、細節之美、懸念之美、虛實之美、動靜之美、抑揚之美、象征之美、側寫之美、抒情之美等等。
(四)其它的美
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哲理之美、意境之美、情景畫面之美、個性之美、文題文意之美、基調之美等等。
三、通過教學實踐,在學生理解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
我在上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時,先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再通過朗讀,然后自由地去品味課文里的美。我先舉了一例:“忽然有一個更小的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探”字用得很傳神,有修辭之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了小鳥的膽怯、好奇、可愛;同時還有動態之美,形象地寫出了小家伙的動作。
這之后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起來。如:“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有修辭之美、動態之美。“蹦來蹦去”“喝”“瞧”……這些動詞讓我想起小時候我那個調皮搗蛋的弟弟。那時還在小學,我每天都要在家照顧我的小弟。他一下子在床上跳來跳去,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子又哭,一下子又來打我,這只鳥就像我的弟弟一樣,是個淘氣包,是個搗蛋鬼。
“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這個句子很美,有意境之美、有情景之美。文章中的我和小鳥就像一對父子那樣親,就像一位父親在撫摸兒子的頭發一樣。
“這個小家伙竟趴在我肩頭睡著了”,這個句子很美,有意境美,有情景之美,也有想象之美,小鳥趴在“我”肩頭睡覺的情景,就和那次我在車上趴在我父親肩膀上睡著的情景一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有哲理之美。因為它寫出作者的心理話,希望人類與動物、人類自己要互相信賴。
學生的發言出乎我的意外,將課文的美品味得這么深刻,沒想到同學們的想像這么豐富,興趣這么濃,參與的熱情這么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多運用這些方法去引導學生欣賞課文里的美,這樣同學們不僅提高了語文成績,也真正享受了語文中的美和快樂。
總之,“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一生受用。”教會學生欣賞美的方法是開啟欣賞課文里美的一把好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