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小東
論提高公民素質與社會文明的關系問題
◎ 楊小東
要把建設健全自律的公民社會,培育健全自律的公民,提高公民素質,作為構建文明社會的一種需要
人類起源的歷史表明,人和社會是相互影響、相互生成的。人是在社會生產勞動中形成的,“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①而社會則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眾多的個人之間持續不斷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特殊的物質機體,因而,“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②同樣,公民和公民社會具有互為構成性。公民以自己的活動、自己的生活、自己對權利的享受和對義務的承擔,為自己的價值與情感構建著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則以其特有的體制、規則和價值,培育公民文化,規定和增進公民屬性。公民品質的優劣決定公民社會的高下,沒有健全自律的公民,就沒有健全自律的公民社會,反之亦然。
公民社會如果要想成為健康的,積極的,就必須具備團結和信任,每個公民都要有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性,每個人都要具備公民社會精神,比如政治平等,比如社會責任感。公民社會是由濃郁的公民文化來作為理性鋪墊的,也需要相應的經濟條件。當前社會環境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拓展了公民的自由活動空間,從而也塑造了公民該有的主體性人格,但由于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也導致了公民內在的關系梳理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些不利于公民精神的建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人與人的誠信相處,這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教育公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社會的文明。
我國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在每個公民的意識當中,都深深的烙印了等級概念、宗教理念、權力崇拜、畏官怕權的種種落后觀念,而公民意識和公民文化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我們理想中建設一個大家基于平等交易,互享利益的理想社會,還有一定差距,改革開放后,我國公民的法治觀念,民主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在構建合理的政治參與意識、明確自由平等理念、構建一個信任社會還需要我們用比較長的時間,通過共同的努力去得以實現。

我國公民素質的缺失,從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公民主體性的萎縮,公民的主體性首先表現為主權意識,具體而言表現為公民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公共理念等。和具有悠久民主傳統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主風氣極端匱乏的國家。傳統中國民眾,沒有主體意識,更沒有主權意識,他們是臣民,永遠被置于政治客體的低位。臣民對于社會事務沒有任何權利,而這個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確定普遍的公民平等意識。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后,身份、等級觀念深入人心,而這些觀念是和現代公民理念相違背的,公民在很多時候,比如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在物權理念上,在人權問題上,我國公民的相關教育還是不夠,公民在獲得公共社會資源上的公共物品上也是平等的,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公民的平等意識也會得到極大的普及和發展。公民只要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的自由平等地位,就能自覺地、反思性地實踐自己的自由平等權利,體現公民的主體地位。
提升個人權利意識。以權利為本位,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是現代公民身份的核心,也是公民自由平等意識和地位的現實表達。權利意識即是公民的主體意識。現代權利意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發展。”自由、平等權利是公民社會所確立的主體規則,在一定的意義上,公民社會就是權利社會,即和義務相比,權利更為根本。可見,要培養我國公民與現代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相適應的主體意識,就必須轉變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確立權利本位,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培育理性的法治精神。在當今這個市場經濟為主導發展起來的現代公民社會中,其本質是民主法治社會,法治是維護公民自由、平等權利得以實現,保持國家與公民社會雙向互動的機制。沒有法治,就沒有現代民主,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主社會即是法治社會。培育公民良好法治精神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當務之急。但就法律制度建設與法治精神培育相比較而言,法律和制度可以很快制定出來,可公民法治精神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公民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和情感認同,同樣需要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律文化環境熏陶,更需要借助法制宣傳教育,向公民灌輸法律知識,包括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憲法規定國家的基本制度、國家機關的組織原則、權利和職責范圍、運轉程序等。法治精神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更是現代公民的必備品質,因此,要大力加強法治教育的力度。
綜上所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以及民主和諧的公民社會的建立,需要形成一種以現代文明體制相符合的公共生活倫理和制度倫理,更需要公民的公共關懷與管理。提高公民素質確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備基礎,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者單位:河北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