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在企業經營發展中,思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類型,對企業的快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在本文中,將就兩者間的關系以及體現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 政工工作 機制創新 企業發展
一、引言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與動力,作為企業而言,只有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在企業運行中,政工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也需要通過其良好創新方式的運用提升企業發展水平。
二、企業政工工作創新的必然性
(一)企業文化發展需求
人本思想是現今我國企業建設的主要理念,在該種理念下,在員工管理這項工作中已經不能夠單純從制度角度對其進行管理,而是在做好制度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從思想政治方面進行科學的管理,即在將人本思想融入到管理工作中的同時形成具有較高人性化水平的管理方式,以此保證員工在對自我價值進行實現的同時能夠實現企業價值,在對政工機制進行積極發展、健全的同時使企業在現有的基礎上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企業文化也是企業運行中的重要部分,其不僅是企業在歷史角度上的沉淀,且能夠在根據自身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對員工產生一定的吸引作用,并促使其能夠在工作中不斷提升價值的創造水平。通過該種目標的達成,則能夠在同政府、黨貼近距離的同時使企業知識以及文化能夠獲得提升以及推動,即在不斷豐富、發展企業文化的同時推進企業文化內涵能夠獲得更好的新意以及進一步的發展。
(二)企業快速發展需求
在現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企業要想處于優勢的競爭地位,就需要將政工作為企業中的一項基礎、重點工作進行,以此在將思政作為基礎性工作的同時使其能夠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后盾。在現代企業發展中,對企業內涵以及企業文化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此,就需要能夠將思政工作貫穿到企業發展的不同環節當中,尤其是凝聚力方面的處理,更是需要在思政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在現今時代形式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社會氛圍以及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原有思政工作無論是方式還是內容都已經不能夠對現今企業的發展情況相適應。對此,就需要能夠對政工工作在機制角度進行積極的改良與創新,使其能夠在同傳統思政工作枯燥、繁瑣形式進行規避的基礎上在實際工作以及實際案例中得到明確的說明,在對思政工作開展效率、效果進行提升的同時使其企業在經營中能夠獲得充分的保障。
(三)全球化發展需要
近年來,以信息為首的技術獲得了較大的進步,市場也逐漸向著海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國政工人員能夠在企業機制方面進行積極的改良以及創新,以此實現企業發展、建設的有效推動。而作為企業,要想對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進行建立,則需要在內部對科學、完善的政工管理制度進行建立,以此在企業中發揮出有效的先鋒模范作用,并在對先進經營理念引入、完善組織建設的基礎上獲得企業經營利潤的提升。
三、政工機制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一)正確思想引導
在現今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對企業發展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其能夠在同規范化、社會化管理相符合的同時做好法治建設的完善。該種情況的存在,就需要企業在實際開展思政工作時,能夠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在做好政工建設的同時能夠對企業發展提供正確的扶持以及引導,避免在實際發展中出現限制方面的問題。可以說,通過政工工作在機制上的改良以及創新,則能夠對企業在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建設以及發展形成科學的引導,以此幫助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獲得新的經營理念。
(二)推動企業發展
在企業發展中,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將直接關系到人以及一個企業的未來經營發展。通過在思政方面工作的科學開展,在將時代元素融匯到其中的同時能夠對政工工作給予機制層面的創新,在對企業發展提供制度化、規范化保證的同時使其能夠同社會發展相適應,并對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作出保證。目前,政治、科技以及社會都處于不斷的變化當中,在此情況下,就需要企業思政工作在開展中能夠注入更多的新鮮元素,在同社會變化相適應的同時對以往工作存在的乏味、枯燥等缺點進行擺脫,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全面融入到其中,以此在以新形式對政工內容以及思想進行傳播的同時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對思政內容更好的進行接收。在我國現今思想爆炸的環境下,不同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方面也具有著不同的表現,通過在企業內部思政以及課題實踐工作的開展,則能夠幫助企業人員能夠對企業文化、價值產生充分的認同,以此獲得員工在競爭中團結以及在團結中競爭的良好氛圍,在對員工凝聚力進行提升的同時獲得更高的工作質量以及工作效率。作為企業,也需要能夠對政工管理意識進行增強,不僅領導層需要對該項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視,也需要在積極聯系企業實際的基礎上對有效的工作內容進行推動。此外,資金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通過適當資金投資的加入實現政工管理人員新技能以及新知識的培養,使其獲得更高的業務素質水平。
(三)企業智力支持
企業的發展同很多方面的因素具有聯系,如企業文化、員工素質、法治健全程度、政策影響以及自身資金實力等。在企業管理工作中,企業思政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企業發展將提供重要的凝聚力以及精神動力。要想對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進一步的融合、提升,則需要做好市政工作,在充分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將思政工作落實到實處。實踐角度方面,通過政工機制的創新,則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且同樣需要政工機制具有一定的創新,并在實際企業發展中形成管理人員以及員工的思政知識灌輸,使之能夠為企業的發展予以團結與協作的精神,促使整個企業的發展與經營能夠依托于黨的領導,將政策與法規予以企業建設與發展當中,促使其能夠獲得智力方面的支持。
四、政工創新的內涵與方式
(一)重視內容創新
作為企業,要始終將服務群眾、維護大局作為工作開展的重要思想,能夠從政治原則角度對整個企業的穩定性以及大局做好維護。管理機制創新方面,更是要將方法以及內容作為重點,將思政管理工作落實到不同員工的心坎上:首先,要找準出發點,保證企業的穩定以及安全生產;其次,要找準結合點,在日常工作中細心觀察,對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的把握,在做好問題表現剖析的基礎上以科學方式的應用做好問題的解決;最后,要找準落腳點,從員工角度入手多辦事、辦好事。同時做好同行政管理工作的結合,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
(二)提升領導重視
領導的重視是工作開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此,就需要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領導進行改進以及加強,在以往思政工作領導的方式以及體制下積極開展創新。對于思政工作的領導體制以及方式來說,必須能夠對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進行符合,即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進行充分體現。同時,要做好企業內部政治工作責任制的建立,在制度、人員組成等方面做好創新以及探索,在對一把手責任承擔進行明確的同時做好下級人員政治工作以及安全生產工作責任的明確。
(三)內容載體創新
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思政工作需要對自身在企業中的作用以及地位進行明確,通過載體內容的創新滲透到整個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中:第一,學習機制創新。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在對黨性鍛煉力度進行加強的同時獲得更好的服務以及大局意識,并能夠在對先進知識進行掌握的同時獲得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對此,就需要企業能夠將中層管理人員作為學習教育的重點,通過重點突出、整體推進方式的應用帶動員工的思政理論創新;第二,動力機制創新。在以往思政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激勵方式,即通過黨的理論以及歷史對企業員工進行教育熏陶,使其在此過程中能夠獲得工作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性的提升。在現今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今天,僅僅依靠思政教育不能夠對所有的問題進行解決,也需要通過適當物質方式的應用促進教育水平。對此,在現今企業思政工作開展中,則需要通過精神同物質間的結合實現員工激勵。精神層面,要對正確的信念以及理想進行樹立,在緊緊圍繞企業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對于不同對象需求,要能夠做好心理的調試以及疑惑的解答,將員工思想都能夠引導到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上。物質方面,則首先要做好職工生活問題的解決,使其在對企業做出貢獻的同時能夠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其次要做好其生活、政治待遇的解決以及職稱相關待遇的解決,即為其晉升也能夠提供良好的條件;第三,運行機制創新。在新發展形勢下,企業在政工工作開展中需要面向實踐、且具有良好的創造以及創新精神。作為企業來說,需要對自身實際緊緊圍繞,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形成具有特色思政工作。同時,要對自身特性充分結合,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
(四)依托企業快速發展
在新發展時期,企業思政工作需要樹立起鮮明的時代精神,保證能夠同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這也是思政工作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應符合中國當今的國情和企業具體實際要求,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步伐,緊跟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車輪,依托企業快速持續發展,在對企業思政注入活力的同時使其更好的同時代發展相適應。
五、結語
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新時期中,思政作為一門重點工作,在企業發展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上文中,我們對政工工作機制創新同企業持續發展間的關系以及方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企業能夠對該項工作引起重視,通過政工水平的提升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勇.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6(07).
[2]史奎雁.淺談做好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風,2016(07).
[3]王存洲.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6(06).
[4]倪敏.試論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企業與文化,2011(03).
[5]高書紅.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J].新疆化工,2009(04).
[6]郭春香.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討[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