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彭立新 貢月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電力施工行業處于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如何在更好地整合資源,發揮好團隊優勢,突破單兵作戰的局限,進一步提升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保障現場施工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與健康,實現電力建設項目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目標轉變。
關鍵詞 電力行業 勞模 管理
結合送變電行業野外群體施工的特點,浙江省送變電“彭立新勞模創新工作室”進行了大膽實踐,始終堅持事前謀劃、過程完善、團隊協作、總結推廣的工作思路,以“一室統籌”“兩站互動”“三責鼎立”“四精要求”“五互管理”的“五步工作法”創新思路,在企業“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大創新領域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傳承發揚勞模精神的同時,帶動整個團隊助推為企業創新發展。
一、第一步:“一室統籌”
“彭立新勞模創新工作室”是團隊的管理中樞,是全面推進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指揮中心。如果將團隊比作人體,那么“一室”就是團隊“掌門人”的頭腦。負責全面協調統籌發揮創新優勢、統籌策劃創新課題、統籌組織創新考核、統籌選樹創新標桿,統籌分享創新成果,用創新理念培養員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引導員工樹立“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正確事業觀。
二、第二步:“兩站互動”
以全國勞模彭立新為掌門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下設兩個工作站:“邢仕東勞模愛崗敬業示范站”和“蔡國治勞模技能教育實踐站”,如果“一室”是人的大腦,那么“兩站”就是兩條腿,是“一室”管理和技術創新的主要支撐點,托底“一室”創新主線思路,承載“一室”創新實踐重任。“兩站”的領軍人不僅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的技術創新成果,還擁有大型項目的豐富管理經驗,尤其是對特高塔施工技術具有較深的造詣,在項目管理的“模式創新”與“方法創新”上也具有獨特優勢,以“兩站”為平臺創新理論聯系實踐模式,加速加強年輕技術員的教育和培養,在推進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三、第三步:“三責鼎立”
勞模團隊嚴格落實教育培訓、管理創新、技術革新“三大職責”,在日常運作中確立了“三責鼎立”的新型模式。
(一)落實教育培訓責任。制定人才培育管理計劃,根據不同工種制定相應培育流程和目標,建立分公司人才檔案庫。編制不同專業標準教案,建立名師帶徒和現場“邊工作、邊培訓”的工作機制。
(二)落實管理創新責任。制定團隊管理創新計劃,該團隊年初提出 “一套思路、二項措施、三層機構”的創新管理模式,努力減少管理層級,整合內部資源,完善項目管理考核辦法,實現“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的目標邁進。督促管理職能部門將企業制度進行統一梳理,對同類制度進行匯編,繼續對“做大做強項目部,做精做實施工隊”的創新課題進行探索研究,加快推進企業轉型發展。
(三)落實技術創新責任。制定團隊技術創新計劃,團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各類專業科技論文等設定量化目標管理。以季度、年度為時間節點,組織推動 “技術崗位能手”和“技能崗位能手”的評選活動,對各項目部科技立項、QC小組活動、科技論文進行把關指導,積極向上級部門和外單位推送本部門科研成果。
四、第四步:“四精要求”
為深入執行“三責鼎立”的工作模式,扎實開展各項日常工作,團隊提出以“四項精神”促進“四精要求”的工作方針。
(一)弘揚團隊精神,促進“精心組織”。 勞模管理團隊應精心制訂制度、精心策劃方案、精心編排計劃、精心確立目標以“精心組織”履行好管理職責。
(二)弘揚服務精神,促進“精心服務”。勞模團隊成員,首先要有“精”的理念和“精”的追求,從而實現“精”的目標,為現場提供“精”的服務。
(三)弘揚鉆研精神,促進“精心鉆研”。勞模技術團隊應精心鉆研技術創新、精心攻克技術難題、精心改進施工流程等,保障實現勞模團隊創造科研目標。
(四)弘揚創新精神,促進“精細操作”。勞模技能團隊應精細核對技術參數、精細執行操作規程、精細檢查安全用具、精細監督施工過程,是提高勞模團隊確保安全生產、推進工程優質高效的保證。
五、第五步:五互管理
勞模團隊通過“行動互管、優勢互補、管理互動、生活互助、成果互享”等五互管理,為浙江送變電在省內外電力建設市場乃至南美大陸樹立了優質品牌和良好形象,也為國家電網公司立足本土、開拓海外的發展思路提供經典案例。
(一)行動互管。制定《安全萬里行和工作生活“行動互管”》方案,來確保員工的“行動安全”,保障員工在海外工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二)優勢互補。勞模工作室在建設海外大跨越工程積極發揮高塔施工管理優勢,為業主方開展送電線路技術、高塔施工技術及施工管理等專項講座,既提高了業主方500千伏輸電線路建設管理水平又增進了雙方的友情;通過與兄弟單位開展“四題同創 互聯共享 主動適應轉型發展新常態”系列活動,積極倡導互利互助、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力、物力的優化、整合和利用,形成信息互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支部共建的良好態勢。
(三)管理互動。部分工程建設涉及單位多,協調難度大,勞模團隊及時向業主提出“互動管理”建議:雙方必須分別派出項目總工進駐交叉作業區域,親自督促現場協調。在1000千伏特高壓項目管理中,勞模團隊結合目前項目管理新模式,創新制定了單基策劃和單基放行制度,明確了項目部及施工隊的職責義務,嚴格把控施工隊伍,有效確保了各方的施工安全。堅持運行“互動管理”模式的各施工作業也卓見成效,當年參建的特高壓工程榮獲了“國家優質工程獎(金質獎)”。
(四)生活互助。勞模工作室通過開通網絡專用電話、設立乒乓球及閱覽室、自制籃球架組織籃球比賽,開展拔河比賽、歌詠比賽等豐富的活動,讓省外、海外工程全體員工安心工作、快樂生活。在生活方面做員工的貼心人,為每位生日員工專門準備一道精心小菜,送上生日祝福。讓員工們感受到來自團隊“家人”般的關愛。
(五)成果互享。憑借豐富的高塔施工經驗,勞模團隊在施工過程中不斷摸索實踐,不斷改進創新,獲得了一大批使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既增強了輸電線路施工技術水平,又為公司降本增效和轉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經歷了在各項急難險重工程的錘煉,勞模團隊成員自身能力得以不斷提升,部分項目負責人也逐漸走上管理崗位,成為重點施工項目獨當一面的骨干力量。
六、結語
隨著電網企業的改革不斷深入,新形勢、新要求、新問題會層出不窮,作為一個優秀的勞模團隊,在弘揚精神、提升技能、培育人才的傳統功能基礎上,把管理和技術創新做活做亮,打造成一個互動、互助的大平臺,從而更好地發揮眾多“時代模范”的示范力量,增強企業活力,驅動企業在轉型發展中更上一個臺階,為“國際一流管理、世界一流電網”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