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今天大家不愿意為內容更多付錢,而愿意為內容更少付錢,這是個信息過載而有效知識匱乏的時代,減輕信息負載的生意肯定有得做。
2015年12月,中國最著名“說書人”羅胖“悄無聲息地”推出了一個付費訂閱的內容平臺“得到”,不到一年時間,平臺上推出的幾個產品就弄出了不小的動靜,而且還賺到了錢,這意味著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來了解下知識變現的基礎邏輯。
知識付費時代為什么會到來?
近一兩年,教育、出版和傳媒,做內容的三大產業正在發生融合。這里有個人類知識傳承變革的大背景。
1.學習革命
200年前洪堡做現代大學教育的時候,把人類知識傳承的三大前提梳理清楚了。
第一個前提,知識存量很重要。人類在持續進步,形成了巨大的知識存量。存量知識比增量知識要重要,因為要打好基礎。因此到現在我們中學的物理課也只能教牛頓力學,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出來100多年了。
第二個前提,因為知識存量比較大,所以每個人都要花一段固定的時間去學習,在洪堡之后,這成為一個基本人權。隨著知識存量越來越大,今天一個學生如果把博士讀完就30多歲了,他貢獻給社會的工作時間,還不如受教育的時間長。
第三個前提,因為知識存量太大,任何人不要妄想成為通才,必須分科學習,所以中學開始文理分科,大學有專業分科,到工作單位繼續分科,每個人都攀爬自己的那座知識高峰。
但是這三大前提現在看來都出問題了。
第一,存量是重要,但是增量知識有時候比存量知識還重要,新興事物在越來越快地涌現,你現在要是不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很可能職業前途都有問題。
第二,人們再也不可能說,我一生花一段時間學習,然后在工作中就反復用這批知識,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必然。
第三,分科也變得沒有意義,像電子商務這樣的專業,你在學校里啥也學不到,只有到現實的崗位實踐。
因此,視野的擴張、認知的升級,見多識廣、觸類旁通,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有個美國人提出一個另類二八法則,說現在有些人只用20%的精力去學一個行業80%的知識,他們不需要精通,沒這個必要。比如說一個做投資的人,干嗎要精通這個行業?但是他也不能外行,于是他就發展出這樣一種學習策略:更廣的視野,更碎片化的學習,更多地帶有目的性,更終身的學習,即“終身碎片跨界學習”。
原先教育、出版和傳媒實際上是分開的,適應人的三種學習需求——傳媒給你碎片的,出版給你終身的,而教育是提供存量知識的學習。但是現在因為學習革命的發生,這三大板塊的底層打通了,壁壘在消失。
2.產業融合
從傳媒這個行當來看,知識收費是特別奇怪的一件事情,因為傳媒從來都是近乎免費的(紙媒成本價甚至虧本銷售,網媒完全免費),它要的就是影響力。
但這也出問題了,問題出在什么都可以擴張,唯獨國民總時間這個資源是絕對剛性的。現在所有行業,如電影、游戲、旅游、健康、度假、茶館咖啡廳等,實際上都在瓜分這個固定時間存量。
這給做內容的人帶來一個詛咒,這個詛咒就是不管你做得多好,你在這個總量當中是必然走下坡路的,因為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就像做微信公眾號,當出現1500萬個微信公眾號的時候,不論大號小號,每個公眾號拿到的注意力必然是下滑的。
所以羅輯思維團隊經過這兩年的思考,判斷內容創業必須換跑道了。
3.萬事俱備
從當代人的生活形態中,已經看到了知識收費的可行。
根據艾瑞發布的《2015年中國在線視頻用戶付費市場研究報告》,2015年中國在線視頻市場規模超400億元,付費用戶數量實現爆發性增長,達到2884萬人。
另一個例子是幾年前很多消費者買了iPhone的第一件事就是“越獄”下載盜版軟件,現在很多人不會為省幾塊錢去“越獄”了,大家慢慢養成了為好東西付費的習慣。
支付手段的日益便捷化是訂閱數爆發式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在互聯網免費思維盛行的時代,大量的內容涌過來,內容供給過多反而構成壓力。今天大家不愿意為內容更多付錢,而愿意為內容更少付錢;或者說大家不愿為信息付錢,而愿意為有效知識付錢一這是個信息過載而有效知識匱乏的時代,減輕信息負載的生意肯定有得做。
知識付費的實踐心得
想清楚知識付費的邏輯之后,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打造什么樣的知識產品。所以如果僅僅是把原來的出版、傳媒和教育從線下搬到線上,肯定不成功。這沒有解決核心問題,就是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碎片,而且越來越以一個外行的姿態去學。
羅振宇的靈感來自前兩年特別熱的一個概念O2O。在O2O的浪潮中,最后成功的其實就是打車和送餐兩件事。羅振宇認為,這驗證了一個觀點:互聯網為每一個個體服務。
如果你今天身處北京的CBD,你的周邊有幾百個廚子、幾百輛出租車時刻準備著為你提供服務。今天任何一個北上廣深的草根,享受的服務品質和頻度其實遠遠超過一個古代的帝王。
在服務方面,既然皇上可以有御馬監(滴滴、優步),有御膳房(餓了么、百度外賣),那他一定也需要提供高效知識服務的翰林院。
“得到”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李翔商業內參”,類似于專門替部長做信息簡報和信件分類工作的秘書。一個人在他的素養提高、認知升級的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知識服務,是不是都可以采取這樣的手段?羅振宇認為只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就可以提供這類服務。
第一個特征,必須是高手。
過去做教育沒辦法,如果在鄉村你只能接受民辦代課教師的教育,只有北京人才有機會享受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的課程。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邏輯不成立。
比如楊振寧被清華大學請回來,不是請他主持什么高精尖項目,就是教本科生基礎物理課,然后安排人把他的基礎課整理出版,將來一定能成為經典的物理學教材。
第二個特征,服務姿態低。
誰也別說自己牛,你是翰林,人家是皇上。雖然專業你最牛,但你是服務者。
過去大家都是站在知識這一頭去定義產品,而不是站在用戶這一頭去定義產品。從用戶角度定義產品,會呈現完全不一樣的現象。
比如說,傳播古典音樂,傳統想法是指法要對,剛開始先別想彈什么曲子,先把基礎給我彈一萬遍,對于一個只為愛好而來的人,他也是這一套,因為他覺得知識本身是正確的。但是放到老年人市場,她就想學一下《紅莓花兒開》,只要能彈出這個調,老太太聽著喜歡就好了,這就是用戶定義的市場,傳統人士是看不上這個市場的。
第三個特征,價格便宜。
“得到”平臺的產品現在統一定價199元/年,用戶每天用5毛多錢就可以雇傭一個頂級知識分子,在某個領域為自己提供服務。
根據羅輯思維的經驗,再往下發展,產品還要完成人格維度的升級。名師一定有他的個性和趣味,真正感召人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信息本身。
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做交易決策有個基礎邏輯,就是人是入口,而不是流量作為入口。就像我們買車,買電腦,總會咨詢身邊懂車、懂電腦的人的意見,這些人的信用比多少廣告都管用。
人格化之后再往上迭代,會衍生出很多商業模式,比如:和菜頭開始在他的“得到”號里賣松茸;王煜全在他的社群中招募前哨團,幫助他提供層次更豐富的產業前沿觀察;以后劉雪楓可能會賣音響,賣音樂會門票……
總之,是要給每一個內容生產方打造一個產品體系,而不只是一款199元的內容產品。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商業評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