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保國+王新存


【摘要】目的 探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ICU患者應用胺碘酮治療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觀察患者應用胺碘酮治療后,心電圖、血壓、心率等指標的變化情況,統計療效及出現的不良反應。結果 進行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67例(88.2%),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血壓、心律均有所降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胺碘酮對ICU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對臨床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ICU;胺碘酮;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34~82歲,平均年齡(55.89±12.65)歲;心律失常類型:多源室性早搏7例、心房撲動19例、連續室性早搏6例、頻發室性早搏9例、成對續室性早搏5例、陣發性室上速12例、多源室性早搏14例、快速型心房纖顫6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新功能分級:心功能Ⅰ級患者23例,心功能Ⅱ級患者34例,心功能Ⅲ級患者21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臨床診斷標準;(2)病史資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1)排除有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史的患者;(2)排除具有藥物中毒、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紊亂、嚴重全身性疾病等其它病因導致的心律失常患者;(3)排除對藥物過敏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積極對原發病進行治療,穩定病情,并行血常規、心肌酶譜、心臟B超等相關檢查。根據病情的急緩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進行胺碘酮應用方法。胺碘酮口服200 mg,1次/d,靜脈推注首劑量胺碘酮150 mg配入0.9%生理鹽水10分20 mL,鐘緩慢靜脈推注后,根據病情需要可在10~15 min重復1次給藥,然后進行靜脈滴注,劑量0.5~1.0 mg/min,每天的中劑量不超過1.2 g,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對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血壓、心電圖等進行持續密切觀察。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相關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療效評價,可分為無效、有效、顯效三種情況[1-2]。顯效:指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不適癥狀、體征消失,24 h后發生期前收縮的發生不超過10個/h;有效:指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不適癥狀、體征改善,24 h后發生期前收縮的發生率減少;無效:指患者在接受治療后,24 h后發生期前收縮的發生率以及不適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甚或有加重之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比較
患者進行治療后總有效率為67例(88.2%)。見表1。
2.2 治療前后患者血壓、心率變化比較
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血壓、心律均有所降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及飲食結構的變化,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發病率有日趨上升之勢,具有病情發展較快、預后差、致死率高等特點,控制不及時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心律失常的發生通常與自律性異常、傳導異常相關[3]。根據發作時心率快慢,可將心率失常分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兩類,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多源室性早搏、心房撲動、多源室性早搏、快速型心房纖顫等。胺碘酮是臨床抗心律失常藥物之一,作用機制有以下方面:①引起阻滯鈉通道、鈣通道而使房室結的傳導減慢,竇房結自律性降低;②引起鉀通道阻滯,使心房肌、房室結、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有效不應期明顯延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胺碘酮對ICU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數為67例,總有效率為88.2%,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血壓、心律均有所降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應用胺碘酮對ICU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對指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玉滿.ICU胺碘酮治療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3):20-21.
[2] 吳云飛.胺碘酮治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J].2015,3(23):72-73.
[3] 李忠河.ICU胺碘酮治療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2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