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暖
【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檢測水平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意義。方法 選擇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據患者的發作類型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00例為對照組,檢測四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組75例,hs-CRP為(16.8±6.2)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468.9±58.2)mg/L,D-二聚體為(235.8±36.7)μg/L,不穩定型心絞痛組70例,hs-CRP為(8.5±2.6)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218.5±38.4)mg/L,D-二聚體為(124.8±24.9)μg/L,穩定型心絞痛組55例,hs-CRP為(4.2±1.5)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105.7±23.1)mg/L,D-二聚體為(60.3±16.4)μg/L,對照組100例,hs-CRP為(2.0±0.3)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50.3±8.5)mg/L,D-二聚體為(31.8±16.9)μg/L,由以上結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檢測血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對于冠心病的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C反應蛋白質;脂蛋白α;D-二聚體;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02
目前,人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并且由于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及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迅速增長,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1],冠心病的發生比較復雜,涉及到血脂異常、炎癥反應等[2-3],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對冠心病的研究中,很多生化指標受到人們的重視,本研究主要探討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的檢測水平在冠心病診療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3年10月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據患者的發作類型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00例為對照組,對照組身體健康,均沒有心肌缺血的臨床表現及臨床檢查證據,急性心肌梗死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55.3±9.9)歲,不穩定型心絞痛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5.6±9.7)歲,穩定型心絞痛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5.4±8.9)歲,對照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5.7±9.8)歲,四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當天清晨空腹抽靜脈血,取血2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漿,檢測D-二聚體水平,取血5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清,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的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急性心肌梗死組75例,hs-CRP為(16.8±6.2)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468.9±58.2)mg/L,D-二聚體為(235.8±36.7)μg/L,不穩定型心絞痛組70例,hs-CRP為(8.5±2.6)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218.5±38.4)mg/L,D-二聚體為(124.8±24.9)μg/L,穩定型心絞痛組55例,hs-CRP為(4.2±1.5)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105.7±23.1)mg/L,D-二聚體為(60.3±16.4)μg/L,對照組100例,hs-CRP為(2.0±0.3)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為(50.3±8.5)mg/L,D-二聚體為(31.8±16.9)μg/L,由以上結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hs-CRP在體內水平的升高主要反映體內的炎癥反應[4-5],冠心病患者的發病,除了和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血栓形成有關外,也和慢性炎癥反應有關,hs-CRP能夠激活體內的補體系統,促進吞噬作用,病理切片下可以發現,大量炎性細胞粘附在病變血管壁,這就說明冠心病的發病和炎癥的關系密切。高脂血癥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脂蛋白α是一種富含膽固醇的脂質,類似于低密度脂蛋白,能夠和LDL一樣攜帶大量膽固醇,因而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6],因為脂蛋白α在體內容易被吞噬細胞吞噬,之后吞噬細胞潛入血管內膜下,與血管內皮的成分結合,相互發生作用,生成泡沫細胞,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7]。
近年來,凝血-纖溶系統失調也受到人們關注,D-二聚體生成增多主要說明體內的凝血與纖溶系統平衡遭到破壞,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并且體內的D-二聚體水平隨著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增加而增加[8],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穩定型心絞痛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穩定型心絞痛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說明,檢測血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體水平,對于冠心病的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龐新權,牛文革,孔 娟.冠心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變化[J].醫學研究雜志,2010,38(9):74-75.
[2] 姚建華,陳 德.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應蛋白、腦鈉肽的測定對冠心病的臨床意義[J].吉林醫學,2011,32(12):2319-2320.
[3] 2006美國心臟學會(AHA)/美國心臟病協會(ACC)冠心病指南[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8,14(3):219.
[4] 吳方輝,易 繪.冠心病患者IL-6、HCY和CRP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J].海南醫學,2011,22(9):101-103.
[5] 彭玉芳,汪宏良.血脂及載脂蛋白檢測在心血管病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5):592-594.
[6] 王 光.冠心病綜合危險因素干預方案[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5):5052.
[7] 王 崢,郝曉玲.冠心病與血脂異常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探討及策略王中國醫學創新,2010,7(32):5-7.
[8] 王曉晨,徐搖巖,程自平,等.血清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和脂蛋白(α)與冠心病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9,44(3):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