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梅
【摘要】目的 分析并評價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我院心血管內科在時間段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間共收治各類疾病患者200例,將其作為觀察對象。200例患者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進行分組處理,對照組、觀察組中分別納入患者10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觀察組患者應用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干預。以護理總有效率為觀察指標,對比評價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100例患者護理期間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95/100),對照組為76.00%(76/1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風險評估與預防措施的實施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護理有積極效果,可顯著提高護理有效率,值得推廣實踐。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2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日益嚴重,中老年人群作為心血管內科各類疾病的高發人群,如何對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已成為臨床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1]。由于心血管內科收治病種多且復雜,患者在治療期間面臨極高的護理風險,護理難度大,護理人員是否能夠掌握各類護理風險的評估與預防方法已成為影響臨床護理效果的重要內容之一[2-3]。為分析并評價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中將在時間段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間于我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各類疾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共200例,隨機分組下展開對照研究,相關數據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各類疾病患者200例作為觀察對象。200例患者應用數字隨機表方法進行分組處理,對照組、觀察組各10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分別為:對照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32~80歲,平均年齡(52.3±3.5)歲;觀察組男51例,女49例,年齡30~82歲,平均年齡(53.6±2.8)歲。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應用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干預。首先對患者潛在各類護理風險進行識別:①多數患者受疾病本身、家庭條件、社會、經濟壓力等因素影響,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②部分患者缺乏遵醫意識,依從性差,對治療護理相關操作的配合度低下;③多數患者年齡大,且合并存在其他并發癥,在治療期間容易出現摔傷、墜床、跌倒等意外風險事件。針對所識別潛在護理風險,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①與患者進行耐心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礙,納入患者家屬共同普及心理輔導相關知識,使患者形成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并發揮家屬力量,正確引導患者心理狀態;②普及心血管內科相關疾病的康復保健知識,通過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的方式向患者介紹各類疾病的康復保健要點,使患者及其家屬形成對疾病的重視,提高依從性與配合度;③根據患者病情特點指導患者科學飲食。如高血壓患者應注意對BMI的控制,適當降低三餐總攝入熱量,注意降壓類藥物與飲食間的相互作用,如服用帕吉林類藥物的患者在用藥期間不得同時使用含酪胺食物(如啤酒、酸奶等);而冠脈硬化心臟病患者則應當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脂肪一類攝入量,以幫助患者控制體脂。
1.3 觀察指標
以護理總有效率為觀察指標,對比評價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差異。護理效果判定依據為:①優:指患者接受護理期間無任何并發癥以及護理風險事件,患者遵醫囑性高;②良:指患者接受護理期間未見任何并發癥出現,面臨少許護理風險但未產生嚴重事件,患者遵醫囑性較高;③可:指患者接受護理期間有輕微并發癥,面臨部分護理風險但未產生嚴重事件,患者遵醫囑性一般;④差:指患者接受護理期間有合并任何并發癥,面臨較大護理風險且產生嚴重事件,患者遵醫囑性差。護理總有效率=優+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護理總有效率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100例患者護理期間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95/100),對照組為76.00%(76/1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心血管內科疾病是涉及到血管、心臟的循環系統疾病,既往報道中認為心血管內科相關疾病的發生與血管粥樣硬化病變有直接關聯性。加之本科室患者多存在合并癥,且年齡偏高,因此在治療期間潛在大量護理風險,包括焦慮抑郁、遵醫依從性差、以及意外風險高等。針對上述風險,本研究中觀察組10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還實施風險預防措施,結果顯示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的實施對改善護理總有效率有確切價值。提示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進行全面且細致的風險評估,為患者制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高校護理方案,以改善滿意度,促進臨床護理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評估與預防措施的實施對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護理有積極效果,可顯著提高護理有效率,值得推廣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花棉.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3):1203-1204.
[2] 解紅雁,孫 紅.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分析及對策[J].中醫藥導報,2009,15(9):47-48.
[3] 王玉美.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5,(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