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勤
【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ACS)患者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變化。方法 選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150例,根據患者的發作類型分為AMI組、UAP組和SAP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檢測以上四組的血清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變化。結果 AMI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853.4±35.6)μg/L,,UAP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436.5±39.5)μg/L,SAP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189.5±32.4)μg/L,對照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45.2±10.6)μg/L。AMI組患者50例,hs-CRP為(21.6±8.2)mg/L,UAP組患者50例,hs-CRP為(13.5±6.4)mg/L,SAP組患者50例,hs-CRP為(6.8±2.4)mg/L,對照組患者50例,hs-CRP為(2.7±0.6)mg/dL。AMI組患者50例,血BNP為(235.6±46.1)pg/mL,UAP組患者50例,血BNP為(128.5±32.4)pg/mL,SAP組患者50例,血BNP為(63.7±21.6)pg/mL,對照組患者50例,血BNP為(26.8±5.7)pg/mL。AMI組患者50例,血Hcy為(28.6±9.7)μmol/L,UAP組患者50例,血Hcy為(16.5±6.2)μmol/L,SAP組患者50例,血Hcy為(8.6±3.1)μmol/L,對照組患者50例,血Hcy為(4.9±2.0)μmol/L。四組血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ACS患者測定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可為臨床評價病情的變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指標。
【關鍵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hs-CRP;Hcy;BNP;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2
當今社會,冠心病的發病率迅速增長,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1],在對冠心病的研究中,很多生化指標受到人們的重視,高靈敏度C反應蛋白(hs-CRP)能夠反映局部的炎癥反應,與冠脈疾病的發病率存在顯著的相關[2],本研究主要探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變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發作類型分為AMI組、UAP組和SAP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對照組身體健康,均沒有心肌缺血的臨床表現及臨床檢查證據,AMI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6.8±8.8)歲,UAP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56.3±9.7)歲,SAP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6.2±9.2)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5.8±8.5)歲,四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和同期健康50例體檢者均在當天空腹抽靜脈血6 mL,25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上層血清,檢測以上四組的血清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四組血D-二聚體水平比較
AMI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853.4±35.6)μg/L,UAP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436.5±39.5)μg/L,SAP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189.5±32.4)μg/L。對照組患者50例,D-二聚體為(45.2±10.6)μg/L,四組患者血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四組血hs-CRP比較
AMI組患者50例,hs-CRP為(21.6±8.2)mg/L,UAP組患者50例,hs-CRP為(13.5±6.4)mg/L,SAP組患者50例,hs-CRP為(6.8±2.4)mg/L,對照組患者50例,hs-CRP為(2.7±0.6)mg/dL,由以上結果可知,四組患者血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四組血BNP比較
AMI組患者50例,血BNP為(235.6±46.1)pg/mL,UAP組患者50例,血BNP為(128.5±32.4)pg/mL,SAP組患者50例,血BNP為(63.7±21.6)pg/mL,對照組患者50例,血BNP為(26.8±5.7)pg/mL,四組血BNP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四組血Hcy比較
AMI組患者50例,血Hcy為(28.6±9.7)μmol/L,UAP組患者50例,血Hcy為(16.5±6.2)μmol/L,SAP組患者50例,血Hcy為(8.6±3.1)μmol/L,對照組患者50例,血Hcy為(4.9±2.0)μmol/L,四組血Hcy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目前冠心病的發病率迅速增長,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診實驗室診斷指標比較多,大量研究證實,血Hcy水平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血BNP存在于健康人血液中,但是水平較低,心肌損傷發生以后,BNP大量的的釋放到血液中,導致血液中BNP濃度升高,并且病情越嚴重,血液中BNP濃度越高[4]。大量研究證實,炎癥在冠心病的發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患者的hs-CRP持續升高,則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較大[5-6]。本研究結果顯示,四組血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就說明,ACS患者測定hs-CRP、Hcy、BNP、D-二聚體水平可為臨床評價病情的變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指標。
參考文獻
[1] 買尼沙·買買提,劉冬青,程祖亨,等.維吾爾族、漢族可溶解性的白細胞分化抗原40配體、白細胞介素-6等水平變化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4):261-264.
[2] 鄧永超,莫麗亞,唐喜春,等.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與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嬰幼兒重癥肺炎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03):288-289.
[3] 何彥芳.關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水平與冠心病臨床相關性的觀察[J].河北醫藥,2015,(24):3760-3762.
[4] 鄭偉民,周有華,趙漢儒.hs-CRP、BNP及D-二聚體與急性冠脈綜合征關系的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5):6-8.
[5] 官洪山,上官海娟,喬樹賓.代謝綜合征合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J].中國循環雜志,2013,28(3):187-190.
[6] 陰淑瑩,王翠艷,魏芳晶.急性冠脈綜合征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狀動脈病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12):1595-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