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偉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藥物不良反應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未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觀察組則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觀察組在不良反應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方面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藥物不會產生過大的不良反應,患者可以忍受,不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影響。
【關鍵詞】冠心病;麝香保心丸;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9..02
冠心病屬于一種嚴重的心臟病,主要由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化病變而引起,容易出現心肌缺血等情況,嚴重危害患者健康[1]。冠心病的引發因素較多,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高血糖、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體力活動等因素,臨床常表現為典型胸痛、乏力、驚恐、心力衰竭、猝死,給患者帶來較大困擾[2]。麝香保心丸具有益氣強心、芳香溫通功效,用于冠心病治療能夠對動脈壁炎癥反應進行抑制、保護血管內皮、穩定粥樣斑塊、促進缺血心肌血管的新生,進而有效治療冠心病。本研究選取了冠心病患者110例對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安全性進行了分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55例。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急性冠脈綜合癥、心功能分級(NYHA)Ⅳ級、精神病患者。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54~81歲,平均年齡為(62.5±17.0)歲。觀察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為(61.5±17.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主要方法為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史采集,對患者的一般情況、用藥情況以及合并疾病進行記錄。
對照組行常規隨訪檢查,不可對一些肝腎功能受損、感染等急性病程時的檢查結果進行應用。
觀察組行麝香保心丸應用情況檢查,對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的劑量、藥物不良反應、服用藥物一月之內的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情況、服用藥物一年以上的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進行記錄、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百分數(%)表示,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在不良反應方面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對比
觀察組在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本研究主要對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藥物不良反應和安全性進行分析,觀察并統計了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能各項指標,發現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1%,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各項指標對比方面也沒有較大差異,由此可見,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藥物不會產生過大的不良反應,患者可以忍受,不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影響。
麝香保心丸具有多種成分,主要包括人工麝香、蟾酥、人參提取物、肉桂、蘇和香脂、人工牛黃、合成冰片[3]。由于麝香保心丸成分較為復雜,所以各種成分在相互作用下很可能產生一些毒副作用[4]。相應的不良反應可在急救口服時發生,而長期服藥將會使相應不良反應變得更為明顯。服用麝香保心丸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上腹不適、惡心、唇舌麻木感、心率下降、蕁麻疹等,給患者帶來較大困擾。但是經研究發現,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的患者與未長期服用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其他功能指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可長期服用。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不良反應較小,可長期服用。
參考文獻
[1] 李偉英,沈建平.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療中的作用機理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114-115.
[2] 陸衛紅,吳小慶,王 強,等.麝香保心丸對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保護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6):845-846.
[3] 史雅芳,吳 江.麝香保心丸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4681-4682.
[4] 丁 茹,桂艷萍,陳金明,等.麝香保心丸對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3,34(1):37-40.